李向平:民间信仰与公益事业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4日 来源: 中国民族报 | 浏览量:1841次
谈到宗教慈善事业,我们常以制度性宗教(通常说的五大宗教)为主。实际上,各地的民间信仰团体,同样也举办慈善公益事业,而且其社会效果也非常好。陕北著名的黑龙潭民间信仰团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向平
谈到宗教慈善事业,我们常以制度性宗教(通常说的五大宗教)为主。实际上,各地的民间信仰团体,同样也举办慈善公益事业,而且其社会效果也非常好。陕北著名的黑龙潭民间信仰团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黑龙潭,俗称九龙潭,位于西(安)包(头)公路沿线,榆林市南70公里处。这里有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修建的一座黑龙王庙,清光绪十年(1884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曾几度重修扩建,庙内旌伞林立,匾额争悬。黑龙庙中,正殿、卷棚、钟楼、鼓楼、石狮、石阶、旗杆、牌楼、乐楼随山而列,浑然自如。庙西侧有一悬崖突兀,天生一卵形泉口,深不可测,俗称“海眼”,常年涓流不断,如珍珠连串,称为“龙穴藏珍”,为榆林八景之一。庙前48级石阶左右,竖石旗杆一对,柱高6米,石阶下有1932年建石牌楼一座,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庙前修建四柱三门七楼石牌楼一座,采用传统工艺雕筑,气势雄伟磅礴。
黑龙潭所办庙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前后3日为会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庙会越办越红火。庙会期间,太原、郑州、西安等地剧团日夜连台演戏,本地商贩以及绥德、横山、神木、延安,甚至内蒙古、宁夏、山西等省区的客商纷纷云集庙会,摆摊设点做生意。赶庙会的人们看戏、敬神、进行物资贸易,昼夜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近年来,每期庙会期间的香供就在40万元以上,而庙会期间的物资交易额高达200万元以上,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庙会。
黑龙潭的黑龙王信仰覆盖周围的红柳滩村、高粱村、柳湾村、朱寨村、河上村、华花曲村、杨庄村、八塌湾村和陈家坡村等9个村。其中,红柳滩村为黑龙王庙所在地。庙会举行时,各村派人分担庙会的劳务,并派代表管理香供。
由于共同的信仰,这9座村落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信仰社区,并共同开发了以环保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公益事业。
比如,利用庙会资金资助红柳滩、八塌湾、柳湾、河上、朱寨等黑龙潭周围各村农田水利建设。其中,为红柳滩修建小高抽水利工程就资助了80余万元。利用庙会资金200余万元创办黑龙潭小学。学校创办后,又以奖学金的方式资助老师。每学期在镇川镇统考中获第一名的科目,给代课老师奖励2000元,第二名的科目,给代课老师奖励1000元。庙会还资助镇川中学25万元作为奖学基金,每年资助镇川教育办公室1.3万元,为镇川镇各小学的优秀师生作奖金;每年资助2-3万元解决贫困学生入学困难问题。
此外,全国唯一的民办山地树木园——黑龙潭山地树木园,也由黑龙潭庙会于1988年创建。该园区先后建了5个绿化区,栽植油松、侧柏、樟子松、云杉等;建有两个引种区,分别种植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还建有庭院区、珍稀树种区、标本区、濒危树种区、良种示范区、经济林区等,全园总面近2000亩。由于黑龙潭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黑龙潭山地树木园与国内外的环保事业交流活动也很活跃,“自然之友”和“亚洲之友”等环保组织,皆与黑龙潭建立有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黑龙潭庙会每年资助榆阳区民政局救灾面粉20吨,肉1.5吨,为镇川政府提供10.5万元赞助,修筑镇川街道,另外还赞助榆阳区敬老院2万元。黑龙潭庙会及日常香供收入对当地各村公益事业的公共资助,累计已达470余万元,扶助领域涉及环保绿化、文化、教育、体育、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和救助残疾人等福利事业。
黑龙潭民间信仰社区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服务社会,成立了黑龙潭管理委员会,建立了自治机制以及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机制和良好的对外合作机制。这说明,民间信仰能与制度性宗教一样形成社会性信仰,建立起共同信仰的乡村社区,并依托乡村组织,开展慈善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