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协会公告|道教历史|道教义理|道教修持|道教神仙|道教养生|易学文化|风水堪舆|道教艺术|道教经典|道教常识|道教故事|问道|道教慈善|道教人生
苍南宫观:
  • 苍南道观
  • 苍南宫庙
    当前位置:首页 >> 苍南宫观 >> 苍南宫庙

    莒溪兴云宫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兴云宫,俗称娘娘妈宫,位于苍南县莒溪镇龟山(现为龟山公园)山下外水口溪边,莒溪中心小学校旧址内,相传为宋代一位太后娘娘(亦传说为皇后娘娘)凤驾温州府平阳县(1981年6月分设为平阳、苍南二县)三十六都莒溪坳下隔普照寺,进香祈福时驻跸的行宫。

    莒溪兴云宫前世今生

    兴云宫,俗称娘娘妈宫,位于苍南县莒溪镇龟山(现为龟山公园)山下外水口溪边,莒溪中心小学校旧址内,相传为宋代一位太后娘娘(亦传说为皇后娘娘)凤驾温州府平阳县(1981年6月分设为平阳、苍南二县)三十六都莒溪坳下隔普照寺,进香祈福时驻跸的行宫。太后娘娘因喜爱莒溪山水优美,民风纯朴,物产丰富,吴越国钱王赐建观音道场普照寺威灵显赫,特下懿旨在莒溪岩皮老街后的蛇山(现为蛇山公园)下再建一座普照寺,称外普照,与天井垟内坳下隔的内普照遥相呼应。莒溪原寺后路和现在的寺后街、宫外村之称,即因之而来。民国期间,外普照寺遗址处,有周姓几户人家于此建房居住,故其地又有“寺后周厝”之称。

     
     
     
    [莒溪兴云宫遗址]
     
    普照寺是观音菩萨道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亦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佛教奉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唐朝时因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民间俗称“观音菩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涅盘日。传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普渡众生,遇难众生只须诵念其名号,即前往拯救解脱,有求必应,十分显赫。故民间和佛门均多在此对其焚香祀奉,并都定于此日举行佛像开光大典暨祈福平安法会。
     
    民间妇女最推崇的是“送子观音”,凡祈求生育的妇人多对其焚香、燃烛,即使在今天,莒溪石岘岭下岘山石洞和西厅西方宫的观音阁,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也多有妇人来此焚香祈祷,有这三日求子最灵验的说法。特别在岘山石洞观音阁还多去喝来自观音佛像手中净水瓶口喷流而出的那道“仙水”。水是引自菩萨像后岩壁里渗出的真正的矿泉水。
     
     
     
    [兴云宫大门台级]
     
    最早于后周显德三年(958年)在莒溪坳下隔始建普照寺(当时俗称“和尚堂”)的名僧愿齐和尚,也曾多次邀请他的老乡和同学吴越国王钱俶为观音圣像开光。因此,间接导致了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吴越钱王携五位王子和王妃的平阳之行(民国《平阳县志》有载),在驾临松山(今桥墩镇),慰劳驻守在分水关的将士们前,自南雁经闹村专程来莒溪,将南雁普照院规模迁建莒溪,民间传说王妃还随喜建造沉香宝塔一座。但明弘治《温州府志》却记载:“今普照院在莒溪,有赐塔二。”民国《平阳县志》亦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与铁塔丈余”,都说明当时钱王妃建的是沉香塔和铁塔各一座,此二塔当为有史料可稽由吴越钱氏王族出资在温州境内所建造的仅有二佛塔。王权的扶持,促使了莒溪佛教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佛香业的兴旺(具体请参阅拙作破解莒溪沉香塔和普照寺千年之迷》)。
     
    南宋宁宗、理宗年间,史书记载莒溪有柳梦周[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柳梦周,字正符,考中进士]、柳昱[宋理宗赵昀淳佑十年(1250年),柳昱,字叔明,考中进士]、柳培之[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柳培之,字益谦,考中进士]“一门三捷”之称,民间也有“一门三进士”的传说。2007年的正月和清明,现居住在福建福安、温州瑞安、文成等地的柳氏后裔,根据家传族谱寻来莒溪探祖扫墓,在西厅西方宫供奉的先祖“柳氏村主”神位前设祭叩拜。
     
    莒溪兴云宫的兴建,应该说也与这柳氏“三进士”有关。传说莒溪柳氏“一门三捷”后,在朝官居六部之职,为官清廉,兢兢业业,为国效劳,忠君保国,颇得朝野赞誉,并为皇太后所赏识。其时正是南宋中未期,朝政堕落腐败,赵氏王朝软弱无能,元兵大举进逼,大宋国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半壁江山难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祈求消除国患,安定大宋江山,建立太平盛世,庇护黎民百姓,于是上本奏请太后凤驾莒溪普照寺进香祈福。
     
    当地为恭迎太后銮驾,特在龟山下外水口溪边平地建造行宫一座。太后莅临期间,许愿为永葆赵氏皇家基业,安定大宋江山,庇护黎民百姓,重建太宋王朝太平盛世,特赐懿旨对莒溪坳下隔内原吴越王建造的普照寺进行修缮,在蛇山边(现寺后周厝)再建一座普照寺。还拿出自己的储蓄若干银两,收购用莒溪当地黑铁砂烧炼的铁锭,学吴越王妃在坳下隔建造沉香塔和铁塔一样,择址行宫对岸溪滨,再造高丈余的铁塔一座,赐名“沉香塔”,并修造石板桥一座与塔相通。当地乡民感念太后恩典,将太后驻跸的行宫改为神庙,正中供奉太后仪像,称之为“娘娘妈宫”,几百年来一直被莒溪百姓敬为神殿,四时八节烧香礼拜。这座石桥也就成为自桥墩方向进入莒溪岩皮街和田寮、八亩及天井等地必经之路。
     
     
     
    [兴云宫柱石]
     
    据传太后所造这座沉香塔铁壳砖心,八角七层,上铸立佛,飞檐斗拱,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堪与吴越国王妃所造宝塔相媲美,与内、外普照寺同为莒溪不可或缺的胜迹。莒溪境内黑铁砂蕴藏量十分丰富,“沉香塔”也因塔的外壳、塔檐系由莒溪本地产铁所造,民间一直以“铁塔”传称,年深月久,“沉香”二字就逐渐从口头消失。民国年间,石板桥被山水冲塌,为方便过往行人,后人又在宫前重建石板桥一座,与上手原石板桥遗址至今并存于溪上。
     
    莒溪普照内、外寺与两座宝塔清、民国《平阳县志》均有记载,说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和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废,清僧帝玉重修,今已废”。龟山对岸那座用当地溪滩盛产的鹅卵石(本地称“蛮石”)砌就、一个人高“塔墩”遗迹,建国后一直保存完好,塔基中间一棵在上世纪70年代还时时盛放紫红、鲜鲜的紫荆花,现在存留的清光绪年间编撰的莒溪《刘氏族谱》中都有所记载,1980年代,莒溪兴起的建新街(即现在的云山街)运动,才被全部毁去。坳下隔内的普照寺址或许今日还可寻,寺后“周厝”普照寺址建寺后街时也被夷平盖了新楼,挖地基时,有人还挖出普照寺厨房灶台、铁锅等遗迹,出土铁锅圈等遗物,当时被毁,无人不怅惜。
     
    莒溪千年内、外普照寺和沉香塔、铁塔虽然早已损废了,但蛇山那一个近千、数百年流传埋藏有九联缸宝藏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说是莒溪蛇山埋藏有九联缸的宝藏,谁人有缘取得这些宝藏,八缸宝藏来重修“和尚堂(普照寺)”,一缸作为自己的酬劳。传说开启宝藏的钥匙是一首诗,此诗被断成上下两段,分处莒溪天井银洞坑和垟尾金坑某一崖壁上。有谁能找到这两块断碑,拼全诗句,蛇山里埋藏的宝藏就自然能够开启,莒溪和尚堂(普照寺)就能重现当年辉煌。九联缸的宝藏其值几何?谁都无法说清,以八缸宝藏重建一座寺院,也足以说明当年普照寺的鼎盛了。
     
     
     
    [明代古井]
     
    岁月悠悠,不知多少年过去,其中不乏寻宝之人。据说早年也曾有砍柴人在银洞坑的一处布满青苔和茅草的峻崖峭壁上隐隐看到一些字痕,但却从无人能寻得到诗句。倒是有在银洞坑及其周边地区开采银和铁矿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平阳设场局,天井阳(古属崇政乡)始开采银矿,永乐、宣德、嘉靖等年间均有开采,大小不一银洞遗迹至今仍存。明侯一元撰《隆庆平阳县志》:“邑有银矿三:……天井洋(今莒溪天井银洞坑)……永乐中采,今皆封禁”;刘绍宽等纂《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食货志三·商税》:“……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永乐)七年开采……”《食货志》还记载:“考平阳铁矿所在多有,堆莒溪之矿纵横方积约五十里(横五里、纵十里)。开于清康熙年间,岁产约五万斤,约值银两千圆。”清乾隆时,莒溪采矿炼铁业,已有3个坑户,18个炉户。
     
    道光年间,大明朝开国元勋、帝师刘伯温第十七世裔孙刘运堪(1815—1891,字任廷,贡生)在莒溪创办“刘广生”茶馆,建茶园,经营茶叶生意,后其儿子方纳(字闽夫,1849-1901)将之发扬光大,鼎盛于同治、光绪、民国初期,是浙闽两省边贸茶叶集散地,将生意做到福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首开平阳(含苍南)茶叶外贸先例,远销到东南亚南洋群岛,建立与海外经贸关系。当时福鼎、泰顺、寿宁等县茶叶均集汇莒溪交易,上海茶商、温州茶馆等都来莒溪设站收购高档茶。“刘广生”成为清、民国时期莒溪四大茶馆中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茶馆(行)。莒溪茶市兴旺带动了浙闽边贸两省周边茶叶产地的经济发展。一个地方,只有富裕了以后,才谈得上建设,也有能力建设!
     
    “刘广生”在经营茶叶生意外,还广做药材、开药行、办铁矿等,在天井垟、甘坑炉、泰顺峰文等山里种植药材,采砂,将黑铁砂炼制成四方形铁锭,运回莒溪再加工、打制成各式铁器,销往温州、福建等地。据记载,清道光时,莒溪土铁最高年产约300吨。民国时期,土铁年产量50吨左右。1953年,刘伯温第二十世裔孙刘际鹏创办莒溪私营和平、胜利炼铁厂,建有化铁炉3座,年产土铁20余吨。1956年成立炼铁生产合作社,1957年年产土铁302吨。1958年大办钢铁时,莒溪理所当然成为当时平阳全县的炼铁中心,从各地涌来莒溪参予炼铁的人,不少就是歇脚在娘娘妈宫里的。境内突击建起土炼铁炉264座,不久相继下马,许多古树名木、特别是遍布莒溪的100至300多年以上的红枫在当时被砍伐一空充当作燃料。1969年,莒溪炼铁生产合作社更名冶铸农机厂,转产铸件和农机配件为主,产品远销上海、北京。1989年歇业停产。莒溪大峡谷龙潭内甘坑炉、炉底坑之名也因此被叫开,这一带采银、冶铁、淘洗黑铁沙等矿洞、铸炉、水渠及烧炭窑等遗址尚存,这给了莒溪不少辉煌也给了莒溪致命的毁害!
     
     
     
    [莒溪兴云宫被拆木构件]
     
    这种种迹象、源源本本说明了历史来莒溪盛产铁的事实。农耕时代,铸铁的发明、铁器的产生对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多大的份量?!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民间流传的“铁塔”之称的来历,及《县志》所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与铁塔丈余”即为史实的依据!这一系列事情中,莒溪的铁始终贯穿其中,用莒溪所产铁建造铁塔,是完全有可能的!
     
    让我们将时间回到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这一年是大明朝开国元勋、帝师南田刘伯温六世裔孙启宪(名道祯)为避嫌携四子振总首来莒溪的时间,因海匪作乱,焚荡室庐,又与子振总归南田避难。谁知这一回去,竟成永诀,不久启宪并病故于南田,墓葬南田山祖庙右后侧山岗丘上,即今刘基庙祭祀广场“通天地人”四字刻石后。乱平且三年孝满后之弘治七年(1494),振总因思慕莒溪风物人情,便再返莒溪卜居南山,营宫作室,开枝散叶,修建祠堂。刘启宪也被奉为刘氏莒溪始迁祖,至明未已繁衍成为莒溪一大望族。颇具南方宗庙祭祀特色的莒溪刘基庙“春秋二祭”亦沿袭至今,除“文革”外从未中断过,垂500多年历史,久成远近闻著的传统庙会,被誉为浙南庙祭之最。
     
    明崇祯元年(1628),刘伯温第九世裔孙、即刘氏莒溪始迁第四世祖刘环(字晓峰)和他的儿子、明万历朝考授都阃将军(武职正四品)宗汉、宗玄二兄弟发起重建兴云宫。原兴云宫左侧栋梁上题写有施主刘晓峰、宗汉、宗玄父子名字,右侧栋梁上有朱一魁、曾永任、叶礼三位首事名姓,这是今日有据可考最早的建造年份和建造人。兴云宫清、民国年间曾经重修缮,并在宫左侧加建“杨袁庙(即杨府爷庙)”一座,迄今最迟也有380多年了。
     
     
     
    [莒溪兴云宫石鼓]
     
    兴云宫的整个建筑由主殿面阔三开间、两庑、前进和左右厢房等多间,和后加建于左侧一座杨府爷殿构成,整个建筑看起来参差有序,飞扬灵动,显得精致、紧凑和敦实,却又十分简洁大方。特别是圆形攒尖顶正殿,雕檐画栋,镂花刻凤,作工精细、华美。藻井天花、斗拱彩饰,以青绿间红为主色调,手法流畅,线条柔顺,配以红色的柱、枋,整个色彩显得明亮、鲜艳、干净和富丽堂皇,和朵朵堆叠的颇具装饰意味的斗拱层,随着殿顶向上层层收缩,若天空,高耸而神秘。这座兴云宫与建筑于同时代的莒溪上村下店兴霖宫(俗称上村宫)、大坪村兴灵宫,合称莒溪三大道教宫殿。
     
    民国2年(1913),邑人林晖卿与本乡士绅商议创办莒溪乡初等小学,自任校长,设4个班,时有教师5人、学生110名。校址首选兴云宫、杨袁庙,经费靠学生束修(学金)、本乡各宫庙产和土产出口茶叶、杉、竹、炭、桕等捐作补充。自此始,莒溪的孩童结束了千百年私塾、蒙馆就读的历史。
     
    民国17年(1928),刘伯温十九世裔孙刘聘三任校长,历三年,因经费拮据时办时停。民国25年(1936)七月,时任平阳县县长徐用和徐督学莅乡巡视,召集地方乡绅及庙众首事开会议决,就本乡各庙产拨出三分之二及西厅村邓若诚祀产拨出2亩,计民田104.7亩作学校校田并备案立碑(该碑“文化大革命”间被毁),校名为“平阳县莒溪国民学校”,当时国民党莒溪乡乡长邓仁担任校长。修葺兴云宫、杨袁庙成4个教室,5个寝室,1个厨房。民国27年(1938)3月,村民李忠初在上村创办祥村初级小学,校址下店兴霖宫,设2个班,63名学生,2名教师,后称莒溪乡第九保国民学校,建国后改称为上村完小。
     
    民国30年(1941),莒溪国民学校增办高级班,改校名“莒溪乡中心学校”,学生除本乡外,来自毗邻腾垟、碗窑乡和北港区青街、矾岩、顺溪、睦源、泰顺县峰文等地,有学生278人,教员10人。民国32年(1943),拆兴云宫两厢建成土墙平房6个教室,开辟操场面积2040平方米。是年2月,郑家山小学(大山小学)创办,址兴灵宫,有教师2人,学生55人,即后来的大坪完小。民国33年奉令更名“莒溪乡中心学校”。民国35年(1946),莒溪、腾垟、碗窑三乡合并名“莒腾乡”,乡政府设莒溪,易名为“莒腾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有学生324人,教员11人,为民国时学生数最高年份。1964年,学校师生动手修筑操场外沿一长76米、高1米的围墙。1965年秋,原学校对面校舍落成,有4个教室、1个办公室。1966年秋,杨袁庙拆建为二层楼2幢4个教室、15个寝室。1977年,学生(小学、初中、高中)数达1020人,教师41人。因校舍不敷,政府拨款于操场尾建成二层楼一幢,6个教室、2个办公室。1989年,由莒溪镇教育基金费中拨款拆建两层教学楼一幢,6个教室、1个办公室。
     
     
     
    [兴云宫出土石烛台]
     
    兴云宫和杨袁庙自民国二年,莒溪初等小学创办被借用近百年来,历经学校改建、拆建为校舍教室,那座唯一被保存下来的雕檐画栋、镂花刻凤、藻井天花、斗拱彩饰,作工精细、华美的圆形攒尖顶正殿,也从无人加以破坏。即连“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莒溪许多古建筑老房子被拆,包括莒溪南山刘基庙被收归为粮管所,正殿中间那尊用整根木料雕制于清乾隆年间,装有启动机关、一按安钮即能起身伸手换穿服饰、近2米高的刘基木雕像,都被红卫兵破坏,而圆形攒尖顶正殿还能幸免无伤,只有正中一神龛,毁于“红卫兵”手。在那一个扫除一切的年代,为何单单能留下娘娘妈宫呢?
     
    这座中殿大厅过去一直是学校举办开学、毕业典礼和其它活动的场所。正上手一齐眉高礼台,是校领导就坐或就站训话的位置,早年学生也曾多次于上排练节目和演出。正厅的前端立有数根红色油漆、直径约30多公分的圆木柱走廊,构造别具一格,三合土地面,坚固耐用,堪称莒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物之一。
     
    2002年,历经岁月风霜、风韵尤存的原兴云宫这座作工精细、华美的圆形攒尖顶正殿,终于逃脱不了人类的恶手,被莒溪中心小学拆毁殆尽。这一年,不仅仅莒溪,就连整个苍南、整个温州,全县全市,许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厄运,落同一下场。始作俑者,是某位省高级领导来温州巡察,见温州各地各家各户楼前悬挂“照妖镜”,山上四处交椅坟,县乡到处祠堂宫庙,大发雷霆,将下属官员训了一通后,发令“拆”!
     
     
     
    [兴云宫前石桥]
     
    上官动动嘴,下官跑断脚,一个“拆砸运动”在温州大地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更有当时市里某一副市长,将之发扬光大,下令包括连苍南县境内马站蒲壮所城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多宫庙也不放过。治理青山白化,破除封建迷信,无可非议,绝对应该,但唯长官意识,不分青白,倒洗澡水连孩子一齐倒掉,不但值得商榷,更是温州的一大遭劫。
     
    莒溪小学旧址内这座圆形攒尖顶正殿,本来并不在拆毁之列,据说,校领导想在这已废弃的学校旧址上建宿舍楼,就动员当地百姓拆除,但无人响应,一方面,当地老百姓素来有对神佛敬畏的心理,毁宫拆庙本就不爱;另一方面,觉得这是个文物,年代久远了,拆了可惜。
     
    近年来,莒溪兴起地方文化建设热,许多在外企业家发家致富后,康慨解囊,纷纷回报家乡,与当地百姓先后共集了近3000多万元巨资建起蛇山、龟山公园,莒溪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开发莒溪旅游的观念。所以学校不管花多少钱都没人愿意干这事。后来,听说是雇了外地信主耶稣的粗工,关起门后偷偷拆毁的,那些拆下来做工精细的木料,也被随意丢弃在露天下风吹雨淋,不一年都朽烂了。仅剩中厅坚硬的混凝土地面、原正殿神龛后一眼明代古井、宫门口精致的石雕台级、数只柱石和石鼓,默默倾诉昔日的辉煌。我不知道,老祖宗留下的还有多少遗产,能够让我们一而再地去败坏?!
     
    2003年莒溪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一幢,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3.8平方米,总投资225万元。2005年底,民间集资300多万元重建的九层沉香塔和龟山公园竣工落成举办大型庆典,花10万元请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在莒溪小学新操场演唱3天,周边地区的人都赶来看戏,观众近10万人次。同时,又集资在龟山公园上动工重建千年古刹——普照寺。
     
     
     
    [莒溪兴云宫被破坏之遗址]
     
    2005年底,岩皮街后旧影剧院被拆,改建为农贸菜市场后,整个莒溪镇就没了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与千年历史文化古邑是极不相称的,后来又有人发愿出资100万元拟在原址重建娘娘妈宫,修筑古戏台,以此作为莒溪镇的文化中心。就有人找校方商议,以地换地让出兴云宫旧址,据说校方当时也有条件地口头同意了。后来,据说县教育局以娱乐场所不得距学校太近为由明确拒绝,并说早已批准同意学校建宿舍楼。再后来,校方雇人工,开始在原中厅那块坚硬的混凝土地面旁边空地,挖土打起混凝土桩基的坑,有人还从地下挖掘出半截石烛台。2007年秋冬、2008年春,所有遗址也已夷为平地。现莒溪小学崭新的教师宿舍楼正拔地而起。有人开始担心,原兴云宫门口那仅存的、默默倾诉昔日辉煌、精致的石雕台级、数只柱石和石鼓,恐怕也将被毁不复存在。
     
    近年来,莒溪一方面在大力地方文化建设,一方面,又加速地方传统文化的破坏。令人痛心的,是那建设性的——一切以建设为名的破坏!如莒溪境内百多、数百年的老房子、古村落等古迹日渐见少,拆旧造新。曾被不少来客艳称可与云南丽江媲美、中间一水平分、两岸长长曲曲木结构莒溪岩皮老街,1996年因电线老化失火被焚160多间后,历经拆建、改建的面目全非,鹅卵石铺就、焕发清光的老街道,被浇上水泥;穿街道正中、逶迤而下、源自莒溪大峡谷清泠泠溪水、清澈了千年历史的渠道,被封闭了石板……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培育一方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尤如空气与水一样滋育着这一方人的日常生活,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深刻影响着大众社会心态。所以,一个人无论走到哪儿,都牵挂着故土,都不会忘记故乡和故乡的山水情怀。因此,民族民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人际和谐价值与文化认同价值。丰富多彩远久的遗存,才有着人类记忆、世间瑰宝之称。
    责任编辑: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最新图片
    热门新闻
    热门图片
    • 莒溪兴云宫
    • 矾山南山坪“窑主爷宫
    • 灵溪帮溪白马宫
    • 苍南灵溪桂花宫
    首页 苍南道协 道教新闻 每日经文 道教文化 道教百科 苍南道士 苍南宫观 全国宫观 玉苍问道 人间道教 苍南道教图片 道教影音 在线留言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02小区9幢1单元302室 电话:0577-64776386 Email:cndj0577@163.com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浙ICP备1303406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