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流域矾山片的民间信仰及风俗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1日 来源: 光明人家 浏览量:6265次
鳌江流域(苍南)南港矾山镇,因为巨大的明矾储存量而闻名于世,俗称“世界矾都”。该镇自宋朝末年进行明矾开采以来,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这里民俗文化沉积浓厚,表现方式独特。
鳌江流域矾山片的民间信仰及风俗
--细说矾山的窑主爷信仰及明矾节
(明矾节化妆游行)
提示:鳌江流域(苍南)南港矾山镇,因为巨大的明矾储存量而闻名于世,俗称“世界矾都”。该镇自宋朝末年进行明矾开采以来,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这里民俗文化沉积浓厚,表现方式独特。
一、矾山镇简况
矾山镇位于苍南县东南部山区盆地,平均海拔280米,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矾山镇区域面积59.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9个居民区、2个办事处,总人口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4%。全镇耕地面积8369亩,其中水田6371亩,主要种植水稻、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茶叶、杨梅、四季柚、马蹄笋等。据最新行政区划调整(矾山镇 (南宋、昌嫦划归矾山,人口:6.27万 面积:131.0平方公里)。
矾山镇交通便利,323省道线贯穿全境,距省对台贸易港——霞关港30公里,距中墩码头、福建省福鼎市前歧姚家屿码头各10公里,是苍南县南港片区的交通枢纽和“咽喉”之地,是马站、赤溪、南宋及前歧等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汇集点。
矾山镇东侧鹤顶山海拔989.5米,为苍南县第一高峰。山上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异石。登高远眺,邻近城乡尽收眼底。山上伫立的风力发电场35根风力发电机,直插云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矾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矾开采可追溯到宋朝末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受矿山开采的影响,井巷建筑业是矾山镇一大特色产业,全镇每年有近万人的劳务输出大军,凭着高超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支劳务输出大军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承揽冶金、人防、交通、煤炭、水电、矿井、国防等地面、地下工程。其中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都凝聚着矾山人的勤劳和智慧。
长期的矿山开采行业,孕育了矾山特殊的民俗文化,也导致了矾山的民间信仰比较丰富。当地除有三座比较大的佛教寺院之外,还有陈老爷宫、窑主爷宫、南山坪脚土地庙、马仙宫、白马爷宫、四亩坑宫、看牛大王宫、三官爷宫、冥关三王宫、四大王宫等,还建有基督教堂三座。当地群众多信仰道教、佛教,最近几年,信仰基督教的也逐渐增多。
二、从矿山祖师“窑主爷”等人物说起
矾山旧称“赤垟”、“赤垟山”、“赤阳山”。相传南宋末年,矾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时值元兵南侵,百姓纷纷背井离乡,流浪逃生。有个名叫秦福的难民,带着老婆和孩子逃难到“赤垟”一带。这一天,天色骤变,大雨滂沱,走投无路的他,最后找到一个地方避雨。秦福眼看天色已晚,一家人只好暂且在此安身。他搬来几块石头堆起一个灶堂,找来几根柴枝,将就着做起饭。一连几天老是下雨,秦福一家在这里烧了几顿饭,天晴以后就开始往海边走。
后来,当他们回到这里,再次到“石雨伞”歇脚时,发现原来搭灶的石块在潮湿的环境中,已发生风化,形成了很多透明的“细粒”,这“细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秦福好奇地抓起一小撮,放几粒到嘴里尝一尝,有涩味。他便顺手把剩下的丢到身边的浊水中,小珠子溶化,浊水却马上变清了。秦福这时如获至宝,就给小珠子取名为“清水珠”。离开矾山时,他把小珠子包起来带走。说来也巧,走到半路,秦福的小儿子忽然肚子剧痛,腹泻不止。山间野地无处求医。正在焦急之际,秦福从路边坑沟舀了一碗水,放些“清水珠”澄清后,让儿子喝下解渴,不料这水一喝,肚子疼痛竟止住了。这一来秦福更加珍惜“清水珠”,认为它是一种灵丹妙药。从此,秦福便不时来到这里烧制“清水珠”,拿去给人澄清混浊水或药用。消息一传开,渐渐招来山民在这山沟里,用“火烧水浸”再加“冷却”的办法,依照秦福原始的办法炼制明矾。
在《苍南县民间故事卷》中,还有一个《矾山与陈景成》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当年洞头有个叫做陈景成的人,来矾山逃荒,其故事的内容,与上述的秦福大体上一样,只不过这两人姓名不同:一个是秦福,一个是陈景成。这两人的出生地也不一样,有人说秦福是四川省人,有人说陈景成是本省洞头县人。现在还有人认为炼矾的祖师爷是陈景成,但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秦福才是发现并且炼制明矾的祖师爷。
矾山人民纪念明矾祖师爷,是对创业者的敬重,这也是善良的劳动人民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他们尊奉创业者为“明宝爷”或“窑主爷”,先在矾山镇上港建起“明宝爷庙”。随着矾窑在矾山的发展,又于清代同治年间,在矾山南山坪半山腰建起了“窑主爷宫”、塑了“明宝爷”的像,每年矾山的工人和矿主都会来这里烧香或祭祀,以祈求采矿平安。
在矾山南山坪“窑主爷宫”上边一二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庙,庙中供奉着“陈老爷”。有人认为,“陈老爷”对矾山也是有贡献的。其实,在浙南民间,“陈老爷”的信仰是比较普遍的,神庙也很多,如我县灵溪南水头,藻溪黑水潭等地。据史料记载,陈老爷名陈元光,是唐代的“开漳圣王”,祖庙在福建漳州。明清时期,闽南人在迁徙中,把闽南的民间信仰带到浙南各地。

(矾山窑主爷宫————石宫)
三、过去矿山开采的民间风俗习惯
矾山采矿的习俗不少,与民间信仰特别是道教信仰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视开采工程量的大小,民俗活动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1、新开矿洞。工人顺着矿脉越挖越深,边采矿边挖洞。由于挖洞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一是工人安全,二是矿石质量,这两大问题都是大事,不能忽略。由于挖洞是一项高危险的产业,塌方成了可怕的隐患,即使当场不压死人,工人也是很难从塌方的洞中逃生,因而工人在矿洞中采矿,心理压力极大。于是,人们便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神灵上,因此,不惜花血本,祈求平安。新开矿洞的业主们,往往到庙上请求神灵保佑,并许下做三天至五天大醮的愿。
2、新开断面。除了挖洞采矿之外,还有打石做断面,露天开采的,也叫做开“打石场”。做断面时,高处的石头因放炮炸松了之后,会掉下来,危及性命,让人防不胜防。有的地方,如果石头不坚固,暴雨过后,还可能发生泥石流,造成整个断面出现险情。
这种开采方式,一般只在小山包中的低断面中进行。如果是比较小型的开采,人们会去庙上许个“小心”愿,等完工后,杀猪祭祀来还愿。有的工头还会在“打石场”建一个一二尺高的小庙,早晚在这里烧香,以求平安。
3、掘地挖石。由于矾山已经开采了数百年,地面上好采的矿石早已挖光,只剩下一些比较隐蔽的矿藏。以前的工人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找一块无人挖掘过的土地(当地人叫“实地”),由上而下掘地挖石。这种方法,少者能挖几担,多者能挖几百担,地上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瓮形体,也叫做挖“石瓮”。“石瓮”有时还有地下水,限于技术和人工,不可能挖得太深。挖好后,就近取土或用乱石填平。这种方式,由于开采比较简单,采矿的人一般不许愿。如果有人信祖师爷的,最多也只是初一、十五到石宫烧一炷香。
当然,烧香不一定全是开矿采石时才烧。平时工人也经常到庙中祈求平安。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元宵,宫庙的香火很旺盛。除了石宫、陈老爷宫外,还有亭子脚土地宫、福德湾佛寺、水尾山佛寺等寺庙,香火也很旺盛。
工人采矿时,早上一般不说不吉利的话。铁锤钢钎响起来之后,禁忌不再特别严格。平时在左邻右舍中行走,不能从别人晒衣裤子的竹竿下走过,特别对女人晒裤子用的竹竿,连影子也不能碰,否则,认为会带来晦气。每月初一、十五谨防鸟粪拉到身上。挑石头或者挑明矾用的扁担,不能横放在路上,特别是不能放在门槛下,谨防女人跨过。实在不小心,碰到这些情况时,简单的破解办法就是烧两个鸡蛋来吃,复杂一点是到宫庙上烧香,再严重一些,要请道教的师公做法事。不过前者是工人或无钱人家做的事,后者是老板或富贵人家之所为。

四、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明矾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矾山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矾山矿井附近居住的人,由于从小接受过开矿技术的熏陶,炸石开山成为他们的专长,不少人到外地承包开山井巷工程。矿山井巷承包企业的兴起,为矾山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矾山镇的经济发展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迫切要求有一个自己的民间文化节日。
1991年,中共矾山镇委、镇人民政府发起,召开矾山区、镇、矿、部队联席会议,与会领导一致认为:矾山以盛产明矾而驰名中外,且有600多年采炼明矾的历史,民间文化节日应以纪念炼矾始祖——窑主爷秦福为主。相传农历九月初六是秦福的诞辰,过去矾山工人有农历九月初六祭祀“窑主爷”的习惯,故明矾节定于农历九月初六。征得矾山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之后,上报县人民政府批准。从此,矾山人民有了自己一年一度的节日——明矾节。
1991年,农历九月初六,首届明矾节在矾矿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原省委书记铁瑛发来贺电,省、市、县及各乡镇领导前来参加,中共苍南县委书记上官女在会上致贺词。
这一天,矾山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全镇人民欢庆自己的第一个节日。各家各户张灯结彩,红色氢气球腾空而起,悬挂球上的喜庆标语随风飘舞。主要街道、公路上搭建五彩缤纷的彩楼12座,灯楼21座,一派欢腾祥和的景象。上午九时许,民俗游艺活动开始了,满载着洁白晶莹的大明矾珠的专车开道,鼓乐不断。随后,流光溢彩,引人入胜的平阁、高阁徐徐行进。由儿童扮饰《西游记》、《西厢记》、《水浒传》等传统戏曲中某一场景中的人物,由于采用现代电光和电动装置及别出心裁的制作技巧,扮饰者在行进中凌空摇晃,显得惊险动人。接踵而来的是浓妆艳抹的戏曲人物队、腰鼓队……
首届明矾节期间举办体育比赛、民间剧团等文艺团体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特别是明矾工艺展览引人注目。刘祖珍、刘祖玮兄弟俩的矾塑作品《杜鹃亭》、《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双龙戏珠》等构思巧妙,制作精工,深受人们的青睐!节日期间还举行经贸洽谈会,物资交流会,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游客量达5万多人。
自1991年举办首届明矾节以来,每届都举行了以民间文艺游行为主题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还有现代的文化体育活动,诸如举行全国第四届伞翼滑翔表演,邀请东航歌舞团献艺,大型杂技团表演,利用矾山山溪办水灯,举办闽南话对诗会,举办花卉展览等。
今年的明矾节活动盛况空前,笔者站在矾山水尾桥头,记录了整个文艺游行队伍的盛况。文艺游行队伍分两大块,一是当代的文艺化妆游行队伍,二是传统的庙会迎神队伍。
文艺化妆游行队伍顺序是:由两辆礼炮车开道,第三辆是指挥车,并在车上装上大喇叭。此后是由两人举着的“庆祝矾山第16届明矾文化节”横标。接着是大锣,马号、宫灯和铜管乐队,两面约5米高的红色“T”型大旗光彩夺目,上面分别绣着黑色宋体大字“祖国矾都 明矾始祖”和“繁荣经济 振兴矾都”。还有数十面鲜艳的彩旗紧跟其后,彩旗后边是娃娃队、指挥车辆,车上载有矿泉水等一些物品,并有一面“中央镇位真官黄衣土地”的“T”型大旗。后面是戏班化妆队伍,有盔甲披身的武将,有身着长袍的文官,手握兵器的勇士……接着是一队专业“华阳腰鼓队”, 腰鼓队女子身穿紫红色服装,动作整齐优美,鼓声节奏响亮,最后还有一队很有特色的“媒婆”化妆队,扮演者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戴着黑色太阳镜,左手拿大红色手巾,右手拿长嘴旱烟筒,服饰古色古香,动作滑稽可笑。
文艺游行队伍走过十来分钟,接下来是传统的庙会迎神队伍。该队伍由三大块组成,分别是窑主爷宫信士,陈老爷宫信士,亭子脚宫信士队伍。
迎神队伍前头是窑主爷,黄衣土地,陈元光,太阴圣母塑像,还有香亭等,由青壮年男子抬着,中间有民乐队,彩旗队穿插,跟在后面的还有不少善男信女。迎神队伍每到有宫庙的地方,都有人摆设一二桌的果品祭祀,如南山下宫,四亩坑宫,茶山宫,水尾宫,白马宫等。于是,大队人马要在这个地方停留十来分钟,这时有众多的群众上来烧香,以祈求地方太平。在迎神队伍中,还有五辆大红色的童子轿也很有特色。
游行队伍要从水尾宫经过,避开市场繁华地段。亭子脚宫出资的四辆彩车,由于高度超高,高处还有儿童化妆坐在上面,只好暂时离开游行队伍,走向矾矿三车间,再开到山脚与游行队伍集合。这四辆彩车分别是,“造福人间”、“哪吒闹海”、“木兰从军”、“空城计”。
文艺游行队伍长达2公里,参加人数1300多人。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队列有序,形式多样,盛况空前。
明矾节除了游行队伍活动之外,还有民间业余团队的演出。民间集资1.5万多元,镇政府补助3000元,用于聘请灵溪青春越剧团在矾山镇演五天大戏。此外,还聘请了灵溪的吴明月先生演7天布袋戏。明矾节前后几天,矾山各条街道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各种货物摆满大街小巷。
矾山明矾节以“窑主爷”生日作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迎神祭祀、文艺演出、物资交流、民间游行等,在传统庙会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已经融入了很多新的内容。矾山的窑主爷信仰及明矾节,已经成为矾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矾山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林子周(2011-06-08)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