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齐天大圣宫:心猿神猴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来源: 苍南统战网 浏览量:2577次
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回到长安,由他口述、弟子辩机笔录、描绘下他那传奇经历的《大唐西域记》随之诞生。传奇并未就此被人淡忘,当时间的年轮绕过唐、宋、元、明,一部旷世奇书——《西游记》横空出世。
■陈南村 陈翠翠
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回到长安,由他口述、弟子辩机笔录、描绘下他那传奇经历的《大唐西域记》随之诞生。传奇并未就此被人淡忘,当时间的年轮绕过唐、宋、元、明,一部旷世奇书——《西游记》横空出世。如今说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孙悟空,应该再没人感到陌生。然而鲜有人知,浙南闽北一带一直延续着一种叫作“齐天大圣信仰”的民间崇奉习俗。
供奉、朝拜猿神猴精的习俗由来已久,甚至远早于“齐天大圣”这一传说人物的出现。至于这种信仰何以后来逐渐与《西游记》中的孙大圣合二为一,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稍显复杂而又极富深意的演变过程。
浙南闽北一带自古山麓交错,猿猱蛇蟒缠绕其间,更时常出没人家,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在人们与凶兽的一次次交锋中,猴这一机灵狡黠的特殊群体逐渐在人们的认识观念中播撒下恐惧的种子。人们痛恨猴群的破坏作祟,亦惧怕猴精的肆意报复。久之,供奉猴精逐渐成为人们对猴群作怪的一种精神抗争与变相妥协。人们热切希望通过虔诚地膜拜、供奉猴精换取生活的太平安定。这种由惧怕进而崇奉的转变历程在民间信仰中颇为常见,如河伯信仰等亦与之相类。
明清以来,古典小说《西游记》的风行使孙悟空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他不仅变化多端、神通广大,还肩负斩妖除魔的神圣职责,受到广大民众的爱戴。齐天大圣惩恶扬善、护国佑民、大义凛然的形象符合广大普通民众对神灵的主观摹想,同时也具备了受人尊敬和膜拜的客观条件,于是越来越多信众倾向于将齐天大圣的形象与他们原先崇奉的猴精神灵合为一体。这一前一后对猴神的认识变化,不仅让我们具体体会到民间信仰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让我们清楚看到在人们心目中,猴神其实是经历了浪荡不羁的“心猿”阶段最后达到护佑一方的“神猴”境界,这是人们对猴神所作的拟人化假象,其实何尝不是广大民众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期许?而这正是前文所说这一转变过程中极富深意之处。
大圣信仰在浙闽两地均有分布,灵溪一带关于齐天大圣信仰曾有过这样一则传说。明朝末年,有一外地人带着一尊石猴来到灵溪,这人死后,本地人便将那尊石猴放进一个原用作存放番薯种的洞中。此后某一年,本地发生旱灾,有一年轻人偶然发现此石猴,见其满身水珠,面带笑容。年轻人忿忿不平,将其从洞中抱出欲让石猴尝受日晒之苦,谁知当时便降下甘霖。后来,就有人建庙供奉这尊石猴。采访过程中记者曾听一位本地老人提起齐天大圣“真身”显灵一说,所谓“真身”,应该就指传说中那尊石猴。
说起灵溪一带的齐天大圣信仰,最著名的自当属灵溪宫内的齐天大圣宫。大圣宫位于县城河滨西路与下宫巷交叉口,一九八一年自山前移建至此,至今仍香火鼎盛。宫内正殿对面为大戏台,左侧厢房为文昌阁,右魁星阁。大殿正中端坐“齐天大圣”神像,左右分别为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均据小说情节安排人物造型,颇为生动。大殿右侧依次为徐十六府君、林泗大神、吕山洞主、太阴圣母,左侧为五显大帝、土地公等,都为本地崇奉之各方神明。值得一提的是,“齐天大圣”造像前有一精致可爱的镌刻石猴,盔头黄袍,水袖流苏,正襟危坐,这正是传说中在本地显灵的大圣真身,极富神秘色彩。大殿琉璃瓦上有一竖匾,上书“奉旨敕封护国佑民齐天大圣”,历经沧桑的匾额依旧在风中诉说着这座宫殿过去曾获得皇家青睐与官方认可的无比辉煌。整座宫殿结构完整,气势恢弘,雕栏画柱五彩斑斓,造神塑像皆极为考究,堪称我地宫殿类建筑的一件精品。
每逢初一、十五,来齐天大圣宫顶礼膜拜、供奉瞻仰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尤其每年除夕夜,这里几乎成为当地信众的一次大联欢,不论男女老少,大家抱持同一虔诚信仰,来此争上头炷香,表达除旧迎新的美好心愿。大圣宫的存在不仅为县城增添一抹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彰显着当地民众淳朴的风俗民情,昭示着我们这块土地上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光明的人生愿景追求。
灵溪齐天大圣宫:心猿神猴的前世今生
灵溪齐天大圣宫:心猿神猴的前世今生
灵溪齐天大圣宫:心猿神猴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