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 道籍认定查询:

玉苍之南有遗韵——访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梁月生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来源: 苍南新闻网 浏览量:1415次
正月的灵溪,有一处所,鼓乐齐鸣。一位老者头戴道冠,身着道袍,手举笏板,端庄肃穆地站在法坛前,两位青衣年轻道者侍立左右。随着老者深沉浑厚的唱腔音起,年轻道者也随之唱和.组成一曲独特仙境韵味的歌声,令人心神安宁,忘却眼前的悲伤。

手捧证书的梁月生先生

齐声唱诵

证书内页

家藏的部分手抄道教典籍

正月的灵溪,有一处所,鼓乐齐鸣。一位老者头戴道冠,身着道袍,手举笏板,端庄肃穆地站在法坛前,两位青衣年轻道者侍立左右。随着老者深沉浑厚的唱腔音起,年轻道者也随之唱和.组成一曲独特仙境韵味的歌声,令人心神安宁,忘却眼前的悲伤。这位老者,就是本文要介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道教正一派梁氏第十二代传人、苍南县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梁月生先生。

■爱澜/文 梁月生 谭飞程/图

道门世家 典籍丰富

梁月生先生原名梁祥汉,1946 年降生在苍南县一个道教世家,是家里的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位兄长。先生始祖梁安全原箱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居苍南县灵溪岩头村传道,俗称“岩头派”。经十一代传至梁月生的父亲梁声闻先生。

梁声闻,本名其鹤,以字行,是苍南道教行业内较有声望者,以虔诚敬神、从不戏谑闻名。他曾在民国21 年(1 932 )8 月,在玉环县蛇头岙举行黄箓大斋七昼夜功德道场。民国26 年(1937),又在福建省沙埕刘氏宗祠举行黄箓大斋超宗功德。皆传颂一时。尤为可贵的是,梁先生继承其父梁衍炬抄书育人的做法,一生极为注重道教典籍的保存。他在父亲已抄经卷的基础上,又增抄千卷,总数达到1500 余卷。而且梁先生抄书,并不照样画葫芦,有时发现有以同音字取代处,总是停笔请教老秀才,修正讹误。这就大大增加了抄本的学术价值。

对于这些手抄的道教典籍,梁月生记忆十分深刻,因为每年六月初六日就是家里晒书的日子,那是童年中快乐的部分。然而这些经卷却在文革中遭遇大难。红卫兵们四处查抄所谓四旧,予以销毁,这些典籍也岌岌可危。为了保存父亲与自己的心血,梁声闻与亲戚、儿子们一起想方没法四处掩藏。经常一日之内便要转移数次。关于转移的细节,梁先生迟疑了一下才说:“现在说是不要紧了。”由此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恐惧给他心理留下的阴影。据说有一次,他们将典籍用编织袋包好,藏在河里,却不幸被水侵入,损失了一部分。讲到这里,他长长叹了口气.显露出少见的痛苦的表情,有两三分钟不曾说话。

但是,在梁氏父子与亲属的努力之下,这批典籍中的500 多卷还是得以保存了下来。1977 年,梁声闻老先生去世,未能看到典籍重新得到重视的那天。1986年4 月,这批典籍由朱越利先生在华东考察期间发掘出来,由当年的《道协会刊》 第20 期予以报道。而梁月生、梁小鹏父子继续先人遗志,进行整理收集,这批典箱现在扩充到一千多卷。浙江大学的孔令宏教授曾至梁家寻访,并对书卷名录予以考订。除了藏书,梁家还珍藏有法印、服饰、法器、乐器等物品。

少年学道 多才多艺

粱月生先生虽然出身道教世家,小时候便受道教文化熏陶,但起初并没有投身道门。作为三兄弟中最幼者,他希望在尘俗中求取功业。初中毕业后,因为成分的问题不能进一步获得教育和发展,所以回家跟随父亲梁声闻先生学道,梁老先生给他起法号“光三”,这个名字蕴含的便是日月星辰之意。在梁先生眼里,老先生是个严格的人,他当年学艺时便以“学艺须学到好,不好不罢休”而出名。虎父焉能有犬子,于是,老先生对他的学习督促得很紧。 但是严格是一回事,在学习安排上老先生却十分民主。先生也没有让父亲失望,悟性奇高的他触类旁通,很快便学会了打醮的多项基本技能,可以承担道场主法的任务。

梁先生说,道教的传承教育并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范,就是在师尊做道场时,跟着学艺。各项功课也没有严格的先后之分,每样都得学习。在他看来,所有的功课都不算难,相对让他觉得最头疼的就是背书,因为做道场不能拿着本书去念,整卷整卷的唱辞都需要背下来。一开始背书,由于大段大段的内容不能理解含义,所以十分辛苦,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逐渐理解到其中含义,觉得深有道理,自然就记忆犹新了。他举例说,“水无定形,以咒为灵,在天为雨露,在地作泉源”。刚看到这话的时候是死记硬背,后来理解,水在整个环境中的循环,其本质是水,改变的只是外在形态,于是豁然开朗。

在讲到道教音乐唱腔时,梁先生双眼放光,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这可是他的拿手绝活。他先表演了一段“黄蜂出洞”,唱至句尾,余音徐缓不绝,仿佛无穷尽。他说,这些曲调都是从过去口口传唱保存下来的,没有乐谱,但与固定的唱辞结合。不同的曲调,适合不同长短的唱辞,就好像词曲与词牌曲牌的关系。随后,他又唱了“三皈依”和“黄岩交腔”各一段。他告诉笔者,当初学习时需要天天练功,而如今经常做道场,已经炉火纯青,就不需要每天再练习了。

唱完一段,梁先生又摊开一张张画卷的翻拍照片,指着它们说,这些都是他画的,在做法事时要悬挂于道场的四周。作为道士的功课,道场的一切布置都需要道士自己完成,包括道坛上的纸扎、挂的画轴、书写的文表等等。他又详细解释,文表有三类,另外,文表上根据不同的要求,要加盖不同的印章。印章一共有36 种之多。

道场风采 科范规整

采访第二天的早上,笔者受邀参加梁月生先生的功德道场。笔者抵达时,道场已经开始了。梁先生更换了全套的手工缝制的道袍装束,两位弟子穿了青衣站在两侧,周围的人都很尊敬地向他致意。梁先生恭恭敬敬在道坛前举笏、上香,又带着弟子拜四方,点了香烛,烧了道符与旗帜,其间皆唱念不绝。一轮功罢,才脱下装束,暂时休息。

在这当口,梁先生介绍了刚才的仪式。他说按照一般的程序,一先发鼓……十送祖师归坛。而他刚才做的是第二个程序。他提到,刚才带着弟子自中央出发,四方走拜的逆时针路线,便是让五行相生,开始运作。无论是天地剖分还是五行运作,这些都包含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

对于道场科仪,梁先生特别讲到心诚。在当年学艺时,梁老先生就跟他说,“人有诚心,天有感应”“要做到神气出来”。在旧时代,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交通也不甚方便,做一个道场往往后半夜就要起来,才能按时赶到。如此辛苦,收入却十分菲薄,但梁老先生依旧认真对待。这份虔诚深深感动着梁先生,在他开始自己的事业之后,也是这般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场功德道场都一板一眼,分毫不差。他说“心诚才能感动人,感动人才能感动天”。1987 年,他在福建省建瓯县水南杨府庙举行灵宝延生斋醮道场,大获成功,于是受邀连续主持四年之久。1990 年,他有在玉环县楚门镇了髻山吕祖殿设黄箓大斋普度功德道场,整整做了七昼夜。其后,又多次在玉环县举行金箓大斋、三元大斋等法事。如今一年仅大的道场就需做二三十场之多。 小的道场则根据吉日的情况,无法固定计数。在今日的道场,主人家就向笔者称颂梁先生“德劭望重,艺高心诚”,他们都十分敬重和佩服。

桃李天下 心系传承

为传承道教,弘扬传统文化,梁月生先生在正式出师之后,也开始招收门徒。他没有滥招,而是根据德行和悟性来确定。比如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悟性不足,他便没有传授,而是将衣钵传给了次子梁小鹏。后者成为梁氏第十三代传人。据说梁小鹏虽然对道教文化悟性较高,但与父亲一般,开始并无意道教,后来他太太一句“这是梁家的祖业,你不继承谁继承?”于是,他茅塞顿开,跟随父亲学道。

梁先生和父亲梁声闻老先生一样,将严格的要求和民主的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去,细心栽培每一个学生。按照传统要求,三年入门、三年修行、三年做道场,总计九年才算学业圆满。如今先生的九名弟子早已完成了全部课业,除了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之外,还各有各的绝活,如傅生完擅长唱腔和行科,王德贤擅长纸扎。陈体爽擅长奏乐等等。

在采访中,梁先生还是对道教科仪的未来表现出了一定担忧。如今,他的九大高徒最年轻的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再往下还没有年轻人拜师入门。梁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急躁,更注重经济收益和职业回报的效率,而不愿意认真下苦功扎实学习和钻研,所以几乎找不到传承人。目前,有一些科仪和唱腔已经失传,对于文化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说到此时,已是午饭时间,梁先生的孙子跑来唤爷爷用饭,他慈爱地抚摸着孙子的头作解释。尽管嘴上不说,但笔者从他含饴弄孙的样子看出,梁先生还是对孙辈们多加关注,希望从中找到传承。笔者衷心期望这一愿望能早日达成,使传统文化精华的脉络在这玉苍之南的大地上绵延不绝。

 

责任编辑: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首页 苍南道协 道教新闻 每日经文 道教文化 道教百科 苍南道士 苍南宫观 全国宫观 玉苍问道 人间道教 苍南道教图片 道教影音 在线留言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02小区9幢1单元302室 电话:0577-64776386 Email:cndj0577@163.com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浙ICP备1303406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