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 道籍认定查询:

宗教与艺术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4日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浏览量:1658次
当我们看到高高的佛塔,雄伟的庙宇,为它建筑之宏伟壮丽所折服;我们赞叹西斯廷教堂拉斐尔的绘画是旷世奇作,美丽的圣母像是人性美的象征;我们为《圣经》和《佛经》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所流连,沉浸在古代人生活的风雨中;

 陈源泉

当我们看到高高的佛塔,雄伟的庙宇,为它建筑之宏伟壮丽所折服;我们赞叹西斯廷教堂拉斐尔的绘画是旷世奇作,美丽的圣母像是人性美的象征;我们为《圣经》和《佛经》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所流连,沉浸在古代人生活的风雨中;我们对敦煌莫高窟千姿百态的飞天和庄严的神像赞叹;我们也会为道教音乐那清丽委婉的音符所陶醉,真有飘飘欲仙之感。所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丝毫不亚于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我们要了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宗教,同样,我们研究宗教也离不开艺术。作为文化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研究某一文化本质的重要根据。狭义的文化,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同义,一定意义上也可揭示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我们看到了遍布全世界各地汗牛充栋的众多的宗教艺术品,我们就看到了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这些艺术品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的分析,也就揭示了宗教艺术的本质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一、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支配着人们的认识,必然要对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发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反映从远古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众多的艺术珍品中,而且清楚地呈现在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宗教、从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种之礼仪过程、崇拜场所、神话传说和宗教宣传中,成为宗教史中的重要现象。宗教和艺术之所以如此紧密地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相同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们同归于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即用情感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区别于哲学等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因此,宗教和艺术相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情感表达方式。由于宗教信仰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使得宗教信徒对待信仰对象只有化为情感的态度才能存在。宗教信徒对外在力量、对神的敬仰感、畏惧感是宗教存在的心理学基础,宗教神学家也承认宗教信仰本身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不是理性的认识。而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审美活动,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用声、色、形、情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形象来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所以艺术是对世界形象化的认识,是以美感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和人本身的实践活动,得到各种感性的体验。宗教的非理性和艺术形象的审美都成为人类普遍感情的表达方式,表现着人类不同方面的感情。据此,黑格尔《美学》一书中曾断言宗教同艺术处在同一基础上。
第二,宗教和艺术都是以主观态度为特征的价值意识形式。如果说,对哲学和科学这一类认识的真理性和正确的评价都有客观的标谁,都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或实践的标准来区别其真伪,不能掺人任何主观的成份,对这一类认识的价值评价是客观的;那么,宗教和艺术都是以情感的方式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中的,主体的不同对它的价值评价也不一样,是以能否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能否达到主体愉悦感为标准的。实际上,宗教观念作为对世界幻想的反映以及对主体激起的感情,对它的价值评价只能是主观的,而多种艺术形式对所反映的内容也带有主体对对象主观评价的成份。由于这种价值评价的主观性,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就可能因主体的特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宗教和艺术都作为以主观态度为特征的价值意识,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第三,宗教和艺术都采用想象和幻想的反映方式。宗教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幻想,所有的宗教崇拜对象都是幻想虚构出来的各种实体,对神和上帝的认识只是幻想的产物。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把宗教规定为幻想的意识,离开了幻想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存在和发展。而艺术也具有想象和幻想的成份,离开了想象和幻想,用照镜子式的机械地反映客观现实,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特征,艺术的魅力,因而也就失去了艺术功能,可以说也就不成为艺术。这种反映方式上的相近和相似,使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更密切。
宗教和艺术都是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表现了主体对对象的主观评价以表达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感情。由于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宗教利用艺术表现和宣传自己的教义,巩固和扩展宗教的影响,艺术在宗教中孕育和发展,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但我们不能由此而言宗教和艺术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是:宗教是一种异化的、神文主义的情感形式,它要表现的是对神的崇拜、敬仰、畏惧和顺从,而艺术是一种实在的、人文主义的社会情感表达方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创造,表现了人审美的愉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宗教和艺术所指向的对象和功能都是有根本区别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
二、宗教艺术的起源、本质特征
由于宗教和艺术的密切联系,宗教利用艺术巩固和宣传自己的教义教条,扩大自己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是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是物态化的宗教思想,它是以艺术作品为形式的宗教宣传品,它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媒介,其次才是观赏的对象。宗教艺术是宗教和艺术的结合,更准确的说,是宗教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是宗教感情的艺术表达,是赋予艺术美外型的宗教精神。
第一,宗教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宗教和艺术两个具有共同性的意识形式,当然都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但由于他们各自的特点相似性,在产生过程中相互联系和影响,有时处于浑然为一的状况。在原始社会,两者共处于一个尚未分化的实践—精神活动体系中,这就是神话—仪式的综合体中。原始宗教的内容几乎都以原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时,人们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来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只能以直观的感性形式来表示对世界的理,解和表示对周围世界的感觉和感情。原始的艺术以宗教生活为养料和源泉,为宗教服务。它们之间的结合浑然一体,原始人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们区分,现代人看到了它们的区别但也很难作出区分。原始艺术是从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为发端的,因此浸透宗教精神的原始艺术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当宗教以国家宗教形式出现的时候,宗教在艺术中仍然起主导的地位,艺术一直是表现宗教内容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中世纪和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宗教为艺术的主题,宗教和艺术熔为一炉,宗教控制着艺术,艺术为宗教服务。可以说,宗教艺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艺术的主要形式。在西方,基督教艺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统治地位。东方艺术的历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为佛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以及其它宗教艺术所充斥。可以说,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上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并产生了很多人类艺术宝库中精品。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特侬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以及中国的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和西藏布达拉宫等无一不和宗教有关,都是宗教艺术的精品。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无论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无一没有宗教的题材,很多的艺术形式本身都是在宗教活动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当然,随着宗教的扩张和宗教间的交流,宗教艺术也互相交流和发展。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就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宗教艺术世界。
第二,宗教艺术的本质特征。宗教艺术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艺术化的结果,宗教艺术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的装饰品、宗教宣传品以及宗教活动的特殊形式,以其特殊的艺术风格渲染某种强烈的宗教情调,在感觉形象上强化宗教的意境和氛围,使宗教信徒置身其间有强烈的震撼感、畏俱感和信仰认同感。由于艺术品是特定的宗教意识的感情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象征性,是一种可感的神学,通过它来宣传宗教教义和教条,通过想象和直觉把特定的宗教意识展示给信士大众,陶冶和强化着宗教徒的宗教心理,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把信众引入神圣的境界。宗教艺术形式有以下特征:
1.具有神秘感和理想化。宗教是被颠倒了的现实的产物,所反映的是所颠倒了的现实关系,因此它只能通过象征、寓言、神话提供给人们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以及关于神、灵魂、天国、地狱和超自然神力的虚假观念。由于这些虚幻想象出的观念在现实中不存在,也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把握和分析,只能以神秘的形式表现它们,用似是而非、隐喻式的表达使人发挥想象的力量,牵强附会地相信它们的存在。把对神的情感体验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既可以超越理性的判断,又可以用审美的形式确认它们的存在和威力。在神秘化的基础上,宗教艺术又把人的一切能力以及希望所具有的能力和美好的品德都理想化在神的形象中,他头顶神秘的光环,雍容华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洞察世事人事,并以巨大的威力统摄和支配世界的一切和人的命运。
2.具有崇高感和压抑感。宗教艺术的目的是从情感上控制宗教信徒,因此它的很多艺术品把无所不能的神塑造得威力无穷,是人类不能企及而只能听命臣服的对象,它创造出的神和神的世界无上崇高,即使祭祀神的场所,宗教也极其所能,造得高大无比,精美绝伦,这样既表现出对至上神的敬仰和赞叹,又能使信众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自己的渺小。这种崇高感和压抑感也表现在宗教艺术的其它形式中。在塑造神的崇高伟大的形象同时,宗教艺术常常贬低现实社会的人,把他们塑造得卑微和渺小,特别是不信神的人更是猥琐无能,贪婪无德,丑陋和奇形怪状。这样,宗教艺术从情感上控制了宗教信徒,一方面感到神的威严和崇高,另一方面感到自己卑微和渺小,产生了压抑感,驱使信徒把自己卑微的心灵寄托到崇高的神的威灵上,才能摆脱自己卑微的肉体的束缚,向神的理想境界飞跃。
宗教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宗教的内容,是从普遍的宗教感情中获得创作的动力以表达和强化广大宗教信徒的信仰感情,也就是说它是在对普通宗教信徒的感情和形象加以加工,创造出的特定形象,再去感染信徒,引起信徒的共鸣,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加强宗教信仰。因此,一切宗教艺术都是以宗教感情为基础的,一切作品都是创作者宗教感情的表现以及普通宗教感情的反映,同时,也只有在具有相同宗教感情的信徒身上才能发生宗教的作用,如果离开了宗教感情,那只是一种普通的艺术品,失去了它的宗教内涵和影响力。
宗教艺术本质上是建筑在宗教感情基础上的,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以宗教崇拜为目的艺术。由于宗教和艺术诸多的共通性,因此,宗教艺术在巩固宗教的阵地和扩大宗教的影响中起了很重大的作用,同时,在这结合的过程中,也给艺术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宗教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发展的作用
宗教艺术就其成份而言,宗教的意义是主要的,艺术的成份是次要的,但恰恰是次要的成份,使得宗教教义通过艺术增强其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这样,宗教艺术在某一历史时期显得有生气和活力;同时,宗教艺术为了增加其艺术的效果,也需要接近现实的生活,利用和反映人们世俗的感情,凸现出美的魅力,具有世俗的审美价值。
第一,宗教艺术也表现出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力。美来源于生命意识。一切宗教仪式的载歌载舞,不仅是人的宗教感情的宣泄,也渗透着人的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能量。伴随着激剧的鼓点,疯狂的舞姿或者在悠扬的音乐中轻曼细步,还有盛大壮观的宗教游行场面,虽然都在反映着宗教的内容,但也充溢着人的活力和生命的搏动,感到了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这些沿袭下来的活动,在现代很多地方都已失去了宗教意义,但仍方兴未艾,就是这种生命和生活之美的延续。
第二,宗教艺术常常打破宗教的樊篱,表现了审美的价值。宗教艺术的目的尽管是为了创造虚幻的宗教境界,但它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又要去影响现实的人,因此总要带有现实的痕迹和现实的气息,传达出宗教以外的内容和理想。就以基督教最基本的经典《圣经》而言,它也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神话、寓言故事、诗歌反映了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它优美的文字和曲折情节的描述,给人产生美感。其中的洪水神话和伊甸园的故事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其中《雅歌》的许多诗句充满着民歌风味,通过男女恋人相互爱慕的倾诉,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一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爱情诗篇。取材于《圣经》故事而完成的但丁的《神曲》、拉斐尔的画像、弥尔顿的诗歌、莫扎特的音乐都是世界名著名作、艺术珍品。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本身就是一部散文巨著,它优美的文体成为优秀、纯洁的文学作品的典范,从修辞学、音韵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是从《古兰经》发端而产生出来的,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佛教经典中的文学内容更是脍炙人口,它的许多寓言故事虽然中间寄寓着宗教性的劝诫与警示,但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幽默、诙谐、机智与哲理,又带有相当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世俗色彩。
第三,宗教艺术中的艺术想象与象征,包含着审美创造和审美价值。宗教和艺术都有运用幻想和想象的共同性,因此,宗教艺术在宣传宗教教义时,采用大量的艺术想象去表现客观存在的内容。固然其中有很多的荒谬和牵强,但也还有很多的部分表现了审美的创造和审美价值。各宗教对天国仙境的描述更是竭尽想象之能事,把人类理想中美好生活、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无限的创造潜能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描绘出人类理想的境界,使人感到愉悦、兴奋,充满着理想的向往。当然,对具有宗教感情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信仰的一部分,但对无宗教感情的人来说,这些艺术作品也会产生美感,因为它也表现了世俗的、现实的共同的审美价值。
第四,宗教艺术的装饰性。宗教艺术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一定的装饰意义,这在宗教图腾绘画、宗教舞蹈、宗教面具、宗教服饰、宗教祭祀场所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各个阶段宗教的变化,装饰的内容都有所变化,装饰作用发展到各个方面,用各种美的形式来增强宗教艺术的感染力。西方基督教教堂艺术追求豪华的装饰,如彩绘的壁画、金质饰物的油灯和烛台、金色为底的圣像、神职人员色彩鲜艳的衣服,以此衬托上帝的神圣和脱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追求。在中国佛教寺院内画栋雕梁、飞檐走阁以及姿态各异的金色神像,都体现了崇高的美。尽管这些装饰体现了宗教的内容,为宗教信仰服务,但对任何人都可以产生美感。这就是为什么包括不信教的人在内各种不同的人都对宗教艺术品欣赏赞叹的原因,因为,它在表现宗教内容的时候,它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美感。同时,宗教艺术装饰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也对世俗的装饰有重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色彩斑斓的世界各种建筑、园林、公园、活动场所的装饰都不能不说有宗教的影响,或者说汲取了其中的精华。
第五,宗教艺术的娱乐性。宗教艺术是祈神、娱神的,但在其展开和表现的过程中,都掺进了强烈的娱人成份,使其给人一定的审美意味。古代的巫舞既是一种祭神仪式,同时也成为后来戏剧歌舞的起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宗教的祭祀活动为了吸引人参加与注意,除了宗教仪式外,还增加了许多文艺表演。这一方面打破了祭祀活动的单调乏味感,另一方面又达到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目的。我国盛行的佛教庙会活动,经常在宗教活动中加人杂技、歌舞等娱乐性活动,成为当时人们盛大的节日。这些娱人的文艺活动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成为成熟的形式,成为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基督教在祷告活动中,需要唱圣歌、演圣剧,这种“教堂音乐”是欧洲中世纪音乐的主体,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基督教开始记录乐谱、创立音乐术语、建立音乐理论、推广音乐教育,出现了协奏曲、变奏曲、交响曲等各种音乐门类。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欧洲古典音乐。可以说,没有宗教音乐的基础,就没有现代音乐,就没有莫扎特,没有施特劳斯,没有贝多芬等大家。
宗教艺术绝不是宗教教义、经文的简单的图解和形象的翻译,它的主题是宗教,但它的根源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地之中,它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规律和理想,间接地反映生活的真、善、美,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它成为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的生存、认识和活动,在人类文明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文化珍宝。我们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典籍和众多宗教著作中看到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包含了有启迪意义的哲理和各种艺术形象。宗教的建筑艺术以其宏大壮观、精美著称于世。宗教的雕塑艺术更是雕塑的发端和集大成者,其制作之精巧,神情之动人,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宗教的绘画是美术史上的重要内容,壁画、油画、镶嵌画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很多绘画技法和美术理论都是从宗教绘画中发韧。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是从宗教艺术发展而来并汲取其中的精华而形成现代文艺样式和内容的繁荣。在宗教艺术的宝库中有无尽的珍宝,点缀了人类文化的长廊。可以说,没有宗教艺术就没有现代艺术的发展,不懂宗教艺术也就不懂艺术史、文化史和人类的历史。
当然,宗教艺术对艺术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宗教艺术反映的内容是宗教教义,在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宗教艺术成为唯一的艺术样式。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多元的,因此,需要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达到审美的价值判断。同时,也能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达到艺术繁荣。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艺术扼制了这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反映生动的社会内容,也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本身发展的步伐。宗教艺术的繁荣和世俗艺术的荒芜是同时出现的。宗教艺术的内容限制了艺术形式的发展。由于宗教内容的保守性和相对的单一性,宗教便扼杀了艺术,使很多的艺术形式在宗教的重压下呆板停滞,很难有新的发展道路。另外,为了使艺术服务于宗教,宗教艺术中也出现了很多品质低下拙劣的作品,成为人类艺术中的赘物而被抛弃。
第二,当宗教作为普遍甚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时,客观存在影响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影响了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趣,进而对艺术的意境和风格发生作用,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和多样化。
第三,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成为某些美学学说和艺术哲学的基础,它通过理论的形式来影响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活动,把艺术限于宗教规定的范围和样式中,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争鸣和创新,窒息了艺术发展的活力。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相关阅读:
首页 苍南道协 道教新闻 每日经文 道教文化 道教百科 苍南道士 苍南宫观 全国宫观 玉苍问道 人间道教 苍南道教图片 道教影音 在线留言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02小区9幢1单元302室 电话:0577-64776386 Email:cndj0577@163.com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浙ICP备1303406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