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 道籍认定查询: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修持

道教气法概论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浏览量:1271次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尤其注重将其世界观向宗教实践活动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这是道教在实践方法上无比繁富的主要原因。不过,道教的许多实践方法虽然在形式和手段上各有千秋,但其所依据的世界观则是相同的。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尤其注重将其世界观向宗教实践活动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这是道教在实践方法上无比繁富的主要原因。不过,道教的许多实践方法虽然在形式和手段上各有千秋,但其所依据的世界观则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具体方法中根据其不同的世界观基础概括出最普遍和一般的方法。在我们看来,气法就是道教的宗教实践活动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气法以气本体论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气本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皆由气生成,气乃是人和万物的本质。气本论明确指出了生命的实质就是气的存在,气是生命的根本要素。先秦时代的古人就有这种认识,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道教吸取了先秦气论和秦汉时流行的元气说,气为生命之本的思想为各时代的道教徒普遍接受。如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1)唐司马承祯说:"观夫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2)从气本论的观点进一步来看生死问题,自然会得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3)的结论。所以《抱朴子内篇?极言》称世人一般都认为,"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4)司马承祯说:"气全则生存"(5)。《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也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6)要想长生不死,除非炼气养气,使气在人体之内聚而不散。如《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说:"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7)当道教如此思考时,实际上就已将气本论世界观转化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气法。在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术中,气本论是其哲理上的依据,而炼养的方法则从实践上体现了气本论这一根本规律。如《西山群仙会真记》引《太上隐书》说:"形为留气之舍,气为保形之符,欲留形住世,必先养气。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气聚神灵,遨游于风尘之外。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8)《真元妙道要略》说:"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9)《真气还元铭》也说:"一者道之所立,气者一之所生。……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为神仙矣。"(10)可见,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术并非纯粹的实践方法,而是直接奠基于气为生命之本的世界观之上,与世界观可谓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不过,实践方法虽由世界观转化而来,在性质上则与后者大有差异。因此,在承认世界观为其前提的同时,应认识到实践方法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同一种世界观基础上,可以从方法学的角度发展出多种方法。如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法都立足于气本论,但具体的实践方法则各有不同。《云笈七签》卷五十七至六十二载有《诸家气法》,于此可见一斑。当然,各种炼气养气的方法虽然在实践方式和实践程序上有别,但在性质上则是相通的,即都不出"气法"这一范围。正如《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二所说:"然而调炁、和炁、布炁、咽炁、聚炁、行炁、保炁、换炁,皆不出养炁之道。"(11)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概括性,因此,对于道教哲学来说,并不需要去描述每一种具体的养气之术,而是要在"诸家气法"的基础上,概括出最一般的实践方法。在我们看来,道教的气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纳气   
    从气本论到纳气的思维逻辑是很显明的。既然气为生命之根本,当人体内的气不足以长久维持生命的存在时,就需要纳气以资补充。不过在这同时,须将体内的浊气排泄出去,因为浊气是导致疾病和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所以,纳气时通常伴随着吐气,养生典籍中常称之为"呼吸"或"吐纳"。总之,纳气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将清新之气纳入体内,而将体内的污浊之气吐出体外。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炼气功法,战国时代即为神仙方士所习练。《楚辞?远游》称仙人赤松子"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庄子?刻意》描写当时有一些方士"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后世道教承袭了方仙术,也将纳气法作为其炼养术的重要方法。如《养性延命录》卷下说:"刘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也。"(12)《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调气法第五》也说:"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其注云:"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13)为了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道教炼养术特地区分了生气和死气,并强调只可纳生气而不可纳死气。《抱朴子内篇?释滞》指出:"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并主张"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因为"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14)《云笈七签》卷三十六《食气法》引《仙经》也说:"食炁法,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唯食生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15)在道教炼养术中,因为对气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纳气又有纳外气和纳内气之分。纳外气主要指吸纳人体之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气或日月之光、山林雾气等。在此过程中,人可以同宇宙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即将宇宙大气场中的优良气息纳入自身,而将体内的不良气息排泄于宇宙之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长存不死的目的,如明周履靖《赤凤髓》说,道藏中有《玉轴经》,载有"六字气诀",其法"以呼而自泻出脏腑之毒气,以吸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16)宋曾慥《道枢?众妙篇》称有上清紫文之言,"曰吞日月之气与其光焉"。倘"能修此,则奔入于日月为仙矣。"(17)同书《服雾篇》说:"雾者,山泽华精,金石之盈气也,久服之能散形入空,与云合体矣。"(18)纳内气就是不以口鼻呼吸,而以服自身体内之气为主。这种功法"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19)通过脐带呼吸,所以通常称为胎息。其作用是加固体内的元气,使人健康长寿,以至长生不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八收入《胎息精微论》,其中述胎息之要旨云:"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清净自炼,委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脏腑,洞极太和,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如流水,行之不休,得道真矣。……至道不远,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20)以上所说的纳气之术,在道教中又常称为"服气"、"食气"、"行气"等,名虽不同,实质上无太大差异。   
2.守气  
    道教气法不仅主张要纳气,而且还强调要守气。只纳不守,气即有可能走失,这就达不到气法的目的。因为气为生命之本,若体内之气走失,则命将难保。反之,若守气不失,则命可长存。《三天内解经》卷下称:"老子教化,唯使守其根,固其本。人皆由道气而生,失道气而死。故使思真念道,坚固根本,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21)《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说:"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22)《诸真圣胎神 用诀》亦称:"若金坑宝贝(喻指气)坚实,六门不开,邪气不入,一身无病患。若六门不闭,盗尽金宝,人生疾也,道自不成矣。"(23)那么如何守气呢? 道教在此问题上常采取"闭气"之法,即吸气后停闭呼吸,以尽可能保留所吸之气。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说:"常以生气时正僵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上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24)《摄生要义》说:"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但能闭至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濩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25)。"闭气的效果如何,可以从鼻端是否还有气息出入检验出来。《抱朴子内篇?释滞》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26)《千金要方?养性》也说:"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27)在主张闭气、守气的同时,道教又主张保精守精,这两者是有关联的。精是人体中的一种精微物质,由气凝结而成,表现为津唾和精液等物质形式。气可以化为精,精又可转为气,两者同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道教主张重精守精,实质上也就是守气,其目的都是延年益寿。要做到守精不失,主要的方法就是节制欲望,在房事上做到多交少泻。如《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说:"能百接而不施泄者,长生矣。"(28)。"道教一方面宣称固精守气有神奇的功效,如《黄庭经》称:"仙人道土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29);另一方面则指出恣情纵欲,必使精气耗散,损人寿命,如《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引《书》云:"欲多则损精……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30)与守气一样,道教也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守精的重要性。 
3.流气 
  
    道教气法并不止于纳气和守气,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气周流运转。古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常侵袭人体,使经络气血郁闭不通。本来生命在于运动,而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要素--气、血(血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气(31))无法正常运作,因而疾病由此而生。要想治病健身,就必须采取办法有效地疏通经络和气血,使气流动起来,从而赶走邪气。在道教炼养体系中,使气流行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导引,二是辟谷。所谓导引,就是修炼者通过俯仰屈伸等肢体运动方式推动体内血气的流行。导引与流行于西方的体操不同,后者重锻炼肌肉、骨骼和韧带,而导引是为行气服务的,在行导引术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呼吸和闭气等功法。在道教徒的眼里,导引实为炼气方法的一种。故《云笈七签》卷三十四称导引之法"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32)导引术起源甚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此所谓"舞",盖为导引术之雏形。而据《庄子?刻意》所说,已有仙人彭祖一类的"道引(导引)之士",将其作为养生法门。道教承袭先秦神仙信仰,接受并发展了导引术,将其作为疏通血气筋骨,治病健身的重要道术之一。如《抱朴子?别旨》说:"夫导引疗未疾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津,祛疾之玄术矣。"(33)《云笈七签》卷五十九也说:"凡用气法,先须左右导引,令骨节开通,筋柔体弱。"(34)与导引相类似的养生术是按摩,它偏重于按捏身体的有关部位,但基本原理则与导引相同,即都是藉此增进血气之流行。如《养性延命录》卷下云:"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35)。所谓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是使气血流动的另一种方法。道教认为,人所食五谷杂粮,会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浊秽之气,阻碍气的正常运行。《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36)《云笈七签》卷八十三《庚申部?中山玉枢经服气消三虫诀》也说:"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穿五藏,环凿六府,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魄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37)正是由于这一原则,道教一直传习辟谷之术,冀望由此使身中血气不滞,长生不死。如果说导引是从积极的一面去推进血气之流行,那么辟谷之术则是试图从消极的一面达到同样的目的。 
 
    总之,道教的气法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上述三种形式。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去除掉道教实践方法中的错误内容和神秘成分,上述各种道教气法在今天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仍然是有启迪作用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亦不失为一笔可资借鉴的历史遗产。 
  
注: 
 
(1)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17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引同。  
(2)《服气精义论?服气论》,《道藏》第18册第448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下引同。 
(3)《管子?枢言篇》。 
(4)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4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下引同。 
(5)《服气精义论》,《道藏》第18册第447页。 
(6)《道藏》第22册第383页。 
(7)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50页。 
(8)《道藏》第4册第428页。 
(9)《道藏》第19册第295页。 
(10)《道藏》第4册第879页。 
(11)《道藏》第4册第429页。 
(12)《道藏》第18册第481页。 
(1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38页。 
(14)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150页。 
(15)《道藏》第22册第253页。 
(16)《藏外道书》第9册第737页,巴蜀书社,1994年版。 
(17)《道藏》第20册第799页。 
(18)《道藏》第20册第649页。 
(19)《抱朴子内篇?释滞》,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 页。
 
(20)《道藏》第22册第402页。 
(21)《道藏》第28册第416页。 
(22)《道藏》第22册第405页。 
(23)《道藏》第18册第437页。 
(24)《道藏》第18册第481页。 
(25)《摄生要义》,《格致丛书》本。 
(26)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页。 
(27)《道藏》第26册第538页。 
(28)《道藏》第26册第545页。 
(29)《道藏》第22册第83页。 
(30)《道藏》第18册第531页。 
(31)参见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175页,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8年版。 
(32)《道藏》第22册第245页。 
(33)《道藏》第28册第251页。 
(34)《道藏》第22册第415页。 
(35)《道藏》第18册第482页。 
(36)《道藏》第22册第84-85页。 
(37)《道藏》第22册第589页。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首页 苍南道协 道教新闻 每日经文 道教文化 道教百科 苍南道士 苍南宫观 全国宫观 玉苍问道 人间道教 苍南道教图片 道教影音 在线留言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02小区9幢1单元302室 电话:0577-64776386 Email:cndj0577@163.com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浙ICP备1303406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3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