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学及其对丹道的影响诌议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来源: 道教学术 浏览量:1076次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2)
一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意思。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2)
内丹是相对于矿物所炼之外丹而言,指在"人体炼丹"的过程中,由所谓精、气、神凝结而成的融合物,南北朝慧恩《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首次提及。
道教援《易》立说,始于东汉。在《周易参同契》中,易道与丹道有了接触。"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故名《周易参同契》云。"(3)"若汉魏伯阳仿《易》撰《参同契》,本《古文龙虎经》而充越之,以是丹道倡明"。(4)显然,《周易参同契》是以易道为本并兼融了其它道书的丹径,已成道教内外的共识,那么,丹道为什么选择易道来设计其上层建筑? 两者合作的具体内容又是怎样的呢? 本篇将对此试论。
二 《易经》在春秋之际,应该还是一种占卜用书,《左传─昭公七年》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在秦代"焚书"时它得以存留,说明秦人仍将之视为占卜书籍。而历史一入西汉形势陡变。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最初是经董仲舒(前197-前104)的对策而实现的,汉武帝采纳了他的"独尊儒术"的建议,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5)当严谨的司马迁把孔子的这个嗜好郑重其事地写入了史书时,至少,这说明了《易经》与孔子的关系,在西汉年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于是,《易经》声望骤起,可谓"高尚其术以作教也"。这是汉武帝大用孔子之术"的结果,也是时代的需要。
汉初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年代。大一统的帝国需要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的思想需要中央集权。经过动荡的春秋战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上,殷周时的上帝--主宰之天,受到了普遍怀疑,统治者面临重新造神的窘迫。西汉儒生董仲舒推演五行灾异,以天人感应为思路,在天人之间虚构了一条缥缈虚幻的桥梁,把先秦儒家改造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学体系。在它的天人感应的轴心外围,运转的是谶纬之轮。
"谶者,验也"(《说文解字》),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6)的宗教预言,因它"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又谓"符"。据说"符"出自"天命","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7)故亦"符命"连称。依《中侯》的说法,《河图》、《洛书》皆"赤文绿字",谶书也此常涂染成绿色,以表示其神秘性,所以又叫"绿书",或简名曰"箓",有图有字的叫"图谶"。这种预言方式在周代已经出现了,秦朝的一些儒生、方士便用这种方法,发泄对秦始皇的不满,遭致焚书坑儒之祸。
"纬,织横丝也"(《说文解字》),相对经(书),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效应。用神学来解释儒经,始萌于汉初。纬书乃是董仲舒今文经学的发展和膨胀,到了西汉末年,由于谶言蜂起,纬书也大量出现。
谶纬固以《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的河洛等神话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而得到官方的倡导,在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讳作为合法依据。东汉时达到极盛,时称"内学","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8)。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石渠阁和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逐步完成了谶纬与今文经学的结合,使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遂居于统治地位,这已远非昔日《易经》的粗陋占筮法可与之相提并论。由于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汉易学如同享受着充分的阳光雨露而又欠缺修伐的树丛一样,迅速地长成了一片。
三 秦的焚书、秦汉战争造成典籍散亡、简牍错乱,西汉荒凉的文化学术领域很快被封建神学体系占领了。但除去谶纬的迷信外壳和预言之用后,人们发现,汉代易学不乏发明创造。
由于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天人感应理论的要求,汉代的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天文学家广泛展开了星象观测,张衡(78-139)写《灵宪图》时,已经知道天空中的常明星达一百二四十个;定名的星有三百二十个;其它小星二千六百个;微星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个。其中人们在对月球的出没运行进行描述时,使用的是"纳甲法"。所谓纳甲,系以八卦象征月亮的晦朔盈亏,又以十干分纳于八卦,而举十干之首"甲",以概其余,故名"纳甲",这应该是天文学家的发明,是援用易道的结果,在后来的《周易参同契》中,人们又用它来讲丹道了。
"复卦建始萌"说,以复卦为万物兆基,说明宇宙的变化当以此为始,变化无穷。语出自《周易参同契》,其实,以复卦为冬至,主十一月之说来源于汉易学。荀爽(128-190)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注说:"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光,故曰见天地之心矣。"复卦初九之象,颇能反映出阴极生阳的道理,道教丹学即以此用复卦所在的子时喻说一阳发生之兆及万物变化的开始。
最能表现世界统一性思想的图式是"卦气说"。所谓卦气,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一年节气的变化,它显然满足了汉代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孟喜、京房用它来说《易》时,并没有明确地涉及"一体"、"全息"概念,但是,基本上"卦气说"已经可称为古代朴素的系统论了。如果说纳甲是对地球、月球系统的反映,"复卦为始"表达了对万物起始的思考,那么卦气说已经在着手构思天地结构了。作为一种方法论,它把''所有"对象都纳入了系统整体,而系统整体,具有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十二消息卦"对此就有很好的表现力,后文将对此有专述。
卦气说想要组织一切的原望和及于愿望本身的需要,又带动了"五行说"的发挥、应用与参与意识。出于《尚书》的五行,在春秋时期,由军事家发挥出了"相克"思想,《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本是兵家对难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叹息。战国时代,人们大概对周朝已经不抱希望了,素有政治抱负的中国哲人开始将希望寄托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上了。《易传─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生化论渗透到了五行说中。在西汉京房的易学中,出于占筮目的,五行与八卦合作,将五行相克相生发挥到了细微繁琐的地步,于是,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最迟成书于西汉的古代医学名著《内经》,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医理时,受到了汉易学的影响。《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显然是从京房易学的卦气说中演化而来。汉代易学对《内经》的形成,具有很广泛的影响,本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分析,有一点是肯定的,孟喜、京房用以主讲阴阳灾异的易学,却无意间为日趋隆盛的汉代医学,提供了理论出路,积蓄已久的大量的临床经验,终于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如果说先秦诸子谈论天、地、人时还只是"定性"泛言,那么,汉易则为天、地,人建筑了一个"定量"的系统,中医"整体观"的思维,应该说是从这里起步的。汉代易学通过《内经》促成了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的思路,它强调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和谐,这对于内丹养生学的出现,具有不能低估的意义。
经过两汉思想家的工作,兼容了天地日月、四相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人体腑脏的世界统一性图式被推演了出来,虽说它本是用以占筮阴阳灾变、人事吉凶的方术,但是,魏伯阳创建丹道理论的语言工具,已握在手中,这就是汉代象数之学,它以卦气说为核心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宇宙框架、贯通天人、包含万类的哲学体系,在当时,即是时兴的,又是"先进的"。
四 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将卦气说同炼丹术结合起来,在《周易参同契》中完成了易道与丹道的合作。
1. 《参同契》取法了《周易》的隐晦风格。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先秦时称为"隐"。《易经》的卦爻辞中,含有大量隐语,《易─震》的卦辞:"震,亨。震惊百里,不表匕鬯。"匕、勺、匙之类盛食物的器具,古代祭祀时用以盛"鼎实";鬯,音chàng,用郁金香草、秬黍酿成的香酒,用于祭祀,《王注》:"香酒,奉宗庙之盛也"。此处"匕鬯"借代祭祀,就是一则隐语。西汉时期,隐语已经成了宫廷中的一种娱乐活动,那时称语隐语为"射"。《汉书─东方朔传》:"臣尝受易,请射之。''显然,《易经》与"射"在汉人看来具有渊源关系。当谶纬神学援入了隐语进行宗教预言时,很快便波及了社会,成为时尚,经政府定为官学之后,遂铸就了有汉一代的神秘风格。举个例子,东汉初年的《越绝书》,没有署作者之名,而是用字谜的形式将作者写入了序文:"以吉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未,夏之以庚……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这一历史之谜横跨千年时空,直至明朝,才由文学家杨慎解破,得出袁康、吴平的姓名。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所用手法与《越绝书》如出一辙,他同样是将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五相类》)的隐语中,至于《参同契》全书,更是隐语遍布,这不仅是汉代易学、图纬学的特征,也与魏伯阳的不愿轻述有关,"窍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 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表竹帛,又恐泄天符",真是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正当他踌躇四顾之际,汉易的盛名,汉易的体壳,汉易的隐晦以及汉易的神秘性,启迪了他的灵感,他照着"寓言借事,隐显异文"的"时尚"著文,使《参同契》显得艰涩难懂。古人的看法是:"此书解者,百有余人,少能深造其奥","彼见''周易'',则指为卜筮纳甲之书,又恶知同类得朋之道乎? 彼见''鼎器之说'',则?为金石炉火之事;彼闻''采取之说'',则?为三峰采战之术;彼闻''有为'',则疑是旁门邪径;彼闻''无为'',则疑是打坐顽空;彼闻''大乘'',则执为禅宗空性"(9)。迄今,它究竟在讲什么,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大体上,已有"内丹说","外丹说"、"内外丹兼说"三种观点为人们认可。总而言之,它是易道与丹道的合作结果,这一点,古往今来都没有太大的分歧。
2. 《参同契》借汉易的象数之学,建立了丹道周天的"数学模式"。
《周易》的基础是八卦,八卦的基础是阴阳,道家的观点正是"易以道阴阳"(10)。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其基本单位都是阴爻、阳爻。汉易中《易》卦与四时气侯相配,人称"卦气",自复至乾,自始至坤谓"十二消息卦",古人以这十二个特殊的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时候,指示自然界的"阴阳消息"潜移默化的意义,我们把它排列一下,则可见其便利之处:
复 ,十一月或子时;临 ,十二月或丑时;泰 ,正月或寅时;大壮 ,二月或卯时;夬 ,三月或辰时;乾 ,四月巳时;姤 ,五月或午时,阴生阳退,一阴生,遁 ,六月或末时;否 ,七月或申时;观 ,八月或酉时;剥 ,九月或戌时;坤 ,十月或亥时。所以选此十二卦代表十二月,因为其中刚柔二爻的变化,体出了阴阳二气消长的过程。前六卦,即从复卦到乾,表示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复卦象为一阳生,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夬为五阳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极盛。此为阳息的过程,同时也是阴消的过程。后六卦,从姤到坤,表示阴爻逐渐增加。姤卦为一阴生,遁为二阳生,否为三阴生,观为四阴生,剥为五阴生,坤为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此是阴息的过程,同时也是阳消的过程。
把"十二消息卦"排列之后,就不难看出阴阳变易之理在解释循环往复的丹道火候次第时,自身的独到之处。
魏伯阳讲丹道,用了多种方法,《参同契》免不了文学意义上的重复性。用十二消息卦隐说丹道,是以"月"为单位来讲循环,他还用纳甲法进行了解说,这是以"天"为单位进行地更细微描述:"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曰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它以卦爻的递推配合月象的晦、朔、弦、望来演说丹道。朱熹谓之:"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日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11)。
无论是以"岁功"还是"月节"来喻示丹道,《参同契》都是以"数学"语言,对丹道进行了定量解说,这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葛洪的"失败"之处也在这里,他没有接受汉易的先进内容--以象数、纬侯支持下的汉代天文、历法、易学、仍然走的是《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杂家之路。魏伯阳则另辟蹊径,将京房用以占筮的、易于操作的理论技术,援入了炼丹术。
3. 《参同契》开启了内丹演绎《易经》卦、爻辞的先河。
《参同契》一书大量地化用《易经》的卦爻辞语,试举一例:"毕昂之上……初九潜龙;……九二见龙,和平有明……周流六爻,难得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唐宋以后,当《参同契》在道教中的地位逐渐确立后,以卦爻辞说解丹道,便流行开了,而且《易经》一书因年代久远,用词古僻,又具备发挥的空间。
《易─坤》卦辞:"利西南得朋"。《悟真篇》:"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经张伯端引用后,遂演变为内丹的重要术语。清代刘一明为之注解时,便是取法《参同契》来解释的,《悟真直解》:"西南者坤方,为月晦极复苏,阴极生阳之地"。
《易─乾》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悟真篇》:"守城野战知凶吉,增得灵砂满鼎红。''"野战"遂引起了后世内丹家的关注,元萧元瑞《金丹大成─金丹问答》:"问野战。答《龙虎经》曰:文以怀柔,武以讨叛。紫阳曰:守城野战知凶吉,增得灵砂满鼎红''"。显然这里把《悟真篇》的野战视为武火了。
《易─复》卦辞:"七日来复"。《仙佛合宗─七日采大药天机第五》:"阳光三现之时……必用七日采工,始见鼎中火珠呈象……异名虽多,只一真阳,即七日来复之义也。"大约伍冲虚也觉牵强,故而续道:"……故七日之期,亦大概之言耳。"
《易─艮》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性命圭旨─退藏沐浴工夫》是这样解释的:"《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明赵台鼎《脉望》卷七:"夫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易─彖辞》训艮为"止":"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艮为"很",这是从字源上将艮拆成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根据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的说法,可以把艮字定义为极端注意,丹家将之引入后,解者纷纷。
《易─坤》爻辞:"黄裳,元吉"。《悟真篇》外篇《读周易参同契》:"……守中则黄裳元吉,遇亢则无位而尊"。至清末,内炼大家、四川成都的乐育堂主人爱不释怀,取为姓名:黄裳,字元吉。
《易─乾》爻辞:"见龙在田"。元王道渊《还真集》卷中《还丹秘要论》:"遇一阳初动之时,乃身中冬至时也。至此时则当闭关飞戊土,寒于海渊之底,潜龙不可便用。直俟见龙在田,拔转顶门关捩,徐徐从太玄宫提起,一举三时,飞龙直透三关"。
人们知道,在汉代,《易》被尊为《易经》,在汉末,被援入炼丹术。此后,这部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卦、爻辞组成的占筮书籍,在道家、道教的炼丹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内丹家在其经文中发掘"微言大义"一举,就能看到这一点。
五 纵观中国思想史,几乎它的每一个革新时期,都是以思想家注《易》而揭开序幕的。这在汉学、玄学、理学、朴学的肇始之初,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古今注解者达数百家之多,这在儒家经书中名列第一。
《周易参同契》一书援易道入丹道,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儒道互补的意义。在道教文化史上,起到了双重作用;不仅由此奠定了道教丹学的基本风格,而且,开启了道教解易的先河。
注
(1)(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宋石泰《还源篇》,收入《道藏》第742册。
(3)(11)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四库全书原本,守山阁丛书。
(4)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二《还真集序》。
(5)西江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唐李贤注。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传》。
(9)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嘉靖三十一年伊府刊本。
(10)《庄子─天下篇》。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