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您好!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 道籍认定查询: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养生

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来源: 杨子路 浏览量:1045次
饮食本来是不学而会的基本技能,但受环境和个人习惯的影响,我们总会形成种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孔子又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面对种种诱人的食物饮料,往往为一时口舌之欲,不计后果地吃喝一通,终于落下了种种疾患,甚至是癌症。
作者联系方式: 杨子路,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邮编:610064;15882282129。
 
饮食本来是不学而会的基本技能,但受环境和个人习惯的影响,我们总会形成种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孔子又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面对种种诱人的食物饮料,往往为一时口舌之欲,不计后果地吃喝一通,终于落下了种种疾患,甚至是癌症。科学研究发现,35%至40%的 肿瘤与人的饮食有关。除了饮食结构、习惯上的原因,有的就是直接摄入致癌物质所导致的,比如烧腊食品、腌菜中大量的硝酸盐会导致食道癌和胃癌,而霉变食物 中的黄曲霉菌则会导致肝癌,高脂肪的饮食容易引发大肠癌、乳腺癌等。另外,油条等油炸食品,则由于一锅油反复使用而导致变质,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老子曾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贪恋珍馐美味,反而在伤害着自己的身体。《混俗颐生录》中感叹,人们要“稍能于饮食奢欲间消息之,则无枉横之虞也。”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在饮食上稍加注意和节制,就能大大减少意外疾病的发生率。
元 代李鹏飞所编《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寿命,天元、地元、人元各有六十年,只有同时做到精气不耗、起居有常和饮食有度,才能够得一百八十 岁的三元大寿中提到。李鹏飞在该书卷三《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中还谈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作者把饮食看成是安身之 本,不知饮食之道,则不足以谈论养生。李鹏飞认为,只要能坚持饮食有度,人元之寿的部分也就不会失分了。陶弘景亦有诗云:
 “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
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
这 首诗一语点明了养生的主旨,即从日常饮食等嗜好中着手,也就找到安乐延年的门径了,又何必学什么餐霞、服药之术呢?这也正是《道德经》所谓“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之意,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既然饮食是我们安身的根本,那么在养身的部分,就让我们从道教的饮食养生之道开始吧。
1、  饮食以时
古 人将五行、五脏和五德相配,其中脾属土,代表信德。我们的脾胃授受饮食,最怕人不守信,不按时辰。今天早上赶上班,七点就吃了早饭,明儿一放假,睡到十点 才吃点东西。再加上平时白天吃些零食,晚上进点夜宵,没一点“时间观念”,这就让人的脾胃无所适从了,而脾为后天之本,伤到这个大头,难免自受其苦。守时 是饮食应当首先注意的问题。
在一日三餐的具体时间上,传统的习惯是:早餐大概在七八点、午餐在十二点左右,而晚餐在十八点左右,每餐之间间隔五六小时,以保证食物充分吸收消化。为什么说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间吃早餐呢?辰时(7:00至9:00),正值胃经当令,正是人体阳气气机旺盛之时,吃饭最易消化也不必担心发胖。并且巳时(9:00至11:00)又值脾经当令,这时脾恰能将胃消化的食物充分运化。不吃早餐,就意味着错过了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最佳时机。南传佛教国家甚至有一天只吃两顿早餐的习惯,这倒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观念有些稳合。
早餐要吃好,但晚餐就不一样了。《三元延寿参赞书》提到:“申后饭,宜少。”又说:“夜半之食宜戒,申酉前晚食为宜。”《至言总》也称“酉后不饮食。”申时(15:00至17:00)以后就应当注意少吃食物,最迟酉时(17:00至19:00) 前吃晚餐比较合适。过此以后再吃晚餐,甚至吃夜宵(道门称其为“夜半之食”),这是道教特别反对的。《混俗颐生录》更详细地提到:“夜后不宜饱食肉面生 脍。夏月夜短,尤宜忌之。生鲙不可与奶酪同食,此等之物,夜后虽消,甚损脾胃,令人脾劳。向夜勿饱食煎饼,尤当大损风气之人,偏不宜食。”又说:“勿夜 食,尤忌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为夏月夜短,有年之人腹中常冷,或不消化,多患腹胀、霍乱之疾。”这些话说白了,就是指晚上饱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会大 伤脾胃,导致其他疾病。佛教的八关斋戒甚至要求过午不食,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就遵守着这条古老的养生法则,颇有所得。民间俗话说“晚饭要吃少”,道理也是一 样的,都是为了保证脾胃在夜间的休息。如果一定要夜食,则应当采取后面将会介绍的消食措施,避免饱腹入睡。
2、  饮食适度
适 度的饮食,能保证人们需要的营养。《黄帝內经》就讲到:“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但人们往往贪于美味,饮食无度,或没限度地补充营养,反而导致了营养过 剩。现在,以美国、澳大利亚为典型,许多西方国家的肥胖率越来越高,引发各类病症,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饮食无度正是问题的症结所 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称:“后之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沉酣于富贵而肥甘之是务,不顺四时,不和五味而疾生焉。”这里说的不正是当今的情况吗?人 们奔走于名利而致使三餐失时,又沉湎于富贵而使得饮食无度,不效法四时,不调和五味,结果导致疾病丛生。
在 道门中,饮食适度关键一点就是食勿过饱。《黄帝內经》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语也提到了“不多食”。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体中的氧负荷对细胞 衰老有很大影响,适当限食可以降低人体的氧负荷,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使氧损伤减轻,而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我们可以先看以下三项科学研究 的成果:
(1)        研究表明:约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我们一般人在吃饭后往往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是因为,饱餐之后,人的血液集中到胃肠而导致大脑缺血。长期每餐饱食,就会诱发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衰老进程。
(2)        老年医学研究中的“麦卡效应”: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进行了一项实验,让一组小白鼠限制热能摄取量,但保证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另一组则自由进食,不加任何限制。结果后者在175天骨骼便停止了生长,两年半内全部死亡;而前者1000天后骨骼还在继续,活了3-4年,肿瘤发病率也较后者低得多。
(3)        美国研究人员对猴子进行了20年的研究后总结,在饮食中减少摄取卡路里,可以延长其寿命;它们死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几率也减至三分之一。
道教又是怎么论述这一问题的呢?东晋著名道医、寿八十岁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到:“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也称:“饮食务取益人者,仍节俭为佳。若过多,觉膨亨、短气,便成疾。”这两部道书都谈到饮食过多会导致的种种问题。
单 就饮水而言,《三元延寿参赞书》还记载说:“饮多,则肺布叶举,气逆上奔。”即是说饮水过多会使肺气上逆。单就吃饭而论,《混俗颐生录》则提到:“食不欲 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即气短、妨闷。”吃太饱为什么会伤到心脏呢?这是因为心属火,脾胃属土,火生土,故心为脾母。饱食之后,脾胃负担过重,气力不足, 便会“子盗母气”而向心脏要气,导致伤心。寿达八十岁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亦讲到:“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适 当吃少一点,对心境、年寿都有好处。世界上许多宗教,往往倡导在一段时间内断食,如佛教的八关斋戒,伊斯兰教的斋月等等。其实如果得法,斋法并不会伤害身 体,反而有养生的功效。
当然,道教通过减少饮食,甚至渐渐达到一段时间的辟谷,这是有其功法来获取能量的。而一般我们在日常起居中,也不宜挨饿,需要补充各类营养,《养生延寿论》称:
“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太渴气不行,太饥气不藏,太饱伤肺,太饥伤气。”
这 段话中,“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的观念尤为重要,不要等到已经饿了、渴了,才想到吃饭喝水。《三元延寿参赞书》也论述到:“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 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如果极饥、极渴才去饮食,往往狼吞虎咽,很容易落下疾癖。《太上保真养生论》说:“不欲极饥而 便食,食诫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诫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三元延寿参赞书》也指出:“极饥而食且过饱,结积聚;极渴而饮且过 多,成痰癖。”这些都是讲极饥而食、极渴而饮导致的种种疾患。
饮食适度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过多摄取某种食物,该食物的偏性则有可能损害健康。《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有大量记载,下面仅列举常见的一些水果,以备参考:
生荔枝:性热。多食发虚热,烦渴,口干,衄血(鼻出血)。
樱桃:寒热病不可多食,发暗风,伤筋骨,呕吐。小儿多食作热,性热也。
冥楂:不可多食,损齿及筋。
橘柚:多食口爽,不知五味。
橙子:温。皮多食伤肝,与槟榔同食,头旋恶心,生痰作疟。
杨梅:多食发热,损齿用筋。
桃实:发丹石,损胃,多食有热。饱食桃仁,水浴成淋疾。
李子:平。发虐疾,多令虚热……李不沉水者,毒。
梨:寒。乳鹅梨、紫花梨,治心热。此外,生不益人,多食寒中。产妇、金疮人勿食,令萎困。其性益齿而损脾胃,正、二月勿食佳。
柿子:寒。日干者性冷,多食腹痛,生者弥冷。
以上所谓寒、热、温、凉、平是指食物的几种性质,过多食用某种食物,这些偏性累积将导致人体某一方面受到损伤。因此对于有偏性的食物,尤其要注意把握饮食适度的原则。
3、  饭前宜行气、调心
道 门中,饮食前后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养生功法。饭前的功法,据《太清道林摄生论》记载:“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 此,名曰送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先须送入腹。”这个功法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每天醒后坐起,两手 放在膝盖上,用心引气进入头顶,贯彻全身,下达脚底涌泉穴。这个功法可以调理三焦、排去浊气,助益早上的饮食,为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积聚精力。二是在吃饭前 有一个传统的行气功法,其关键之处在于行功时多入气、少出气。
《养性延命录》讲的就更加简单:“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即是说,吃饭前微微咽气一两次再吃饭。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则提供了一种饮食前心理调节的静功,经文讲到: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粘,牙齿相著,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如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泔津自生,灵真付体,自知长生之路。”
这 里经文说得比较浅白,大意是讲吃饭前应把浮躁的心静下来,通过调节呼吸而达到意念不乱,这样自然就能心肾交合,并且会有甜的唾液产生。这种在练功状态下自 然分泌的唾液,道教常将其喻为“华池神水”“长生酒”,徐徐咽下,自有助于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心不散乱的状态吃饭,既能促进消化,又有助于心性功夫的 提高。
佛教徒在吃饭前念供养咒,基督徒在吃饭前做祷告,更多是修心的目的。而道教饮食前的这些功法,心身并具,性命兼修,有意养生者自能体会。
4、  注意食物卫生
“卫 生”一词,本与“养生”近义,就是指保护健康、防止疾病。今天,人们常用这个词表示清洁一类的意义。最早《论语》就记载了孔子的饮食卫生观:“祭肉,不出 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道教极重视食物的卫生,倡导熟食。《太清道林摄生论》主张“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勿饮浊酒食面,则塞气死人”,认为 “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烂煮,停冷食之”。这里就明确告诫应当吃煮熟的食物,半熟甚至生食,既伤胃,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太 清道林摄生论》则谈到,“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食之成症结病。凡作脯不肯干者,害人也。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毒害也。” 《三元延寿参赞书》也讲到:“饮食于露天,飞丝堕其中,食之咽喉生泡。”又说“饮食收器中,宜下小而上大。若覆之不密,虫鼠欲盗食而不可,环器堕涎,食者 得黄病,通身如蜡,针药不疗。”还讲到“饮食,以铜器盖之。汗若入内,食者发恶疮肉疽。”简单来讲,中国有些地区习惯制作腊肉一类的制品,这要注意晾干防 潮,平时的食物也要注意加盖、防虫、防人汗沾食等问题。
另外,这些道书还告诫不要吃自死动物的肉;而落地的水果造虫咬的,人吃后也会引发病症;水果放久了再吃,也会伤人。一些道书还提出以象牙、金铜为餐具,可便试毒。道教还一改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主张分器而食。总之,讲究食物卫生是饮食中要尤其注意的内容。
5、  不分散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
不 分散注意力,首先要求“食不语”。《论语·乡党》就记载孔子的这类养生观念,道教也持相同看法。进食的时候不说话,一可以防止食物落入气管,避免漏食;二 是保证吃饭时专心致志,利于消化,防止胃病。扩展开来,我们饮食时看报、看电视甚至读书、思考问题,都分散了注意力,不利于食物的消化,这也正是我们前面 提到的饮食前的功法用意所在。
道 教认为在饮食时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思伤脾,过多的思考直接影响脾胃的运转;而怒伤肝,肝木克脾土,也会导致食欲不振。《太清道林摄生论》就讲到:“人当食 勿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则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暴怒下吃饭,还会令人神惊多梦。明初道教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称:“怒后勿食,食后勿 怒。”相传他老人家就活过了百岁。那么,我们在进餐时如何调节心情呢?《混俗颐生录》介绍了一个方法,其中谈到:“脾好音乐,丝竹才闻脾磨,即《周礼》云 乐以侑食,是以音响皆主于脾。”这段话大概是说,脾喜好音乐,一听音乐就开始运化食物,吃饭时宜伴着先王古乐,因为脾主音响。对于这一点,明朝御医龚廷贤也予以认可,他在《寿世保元》中称:“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所以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妨听一些优美柔和的音乐,帮助我们的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
10、细嚼慢咽
《太清道林摄生论》说:“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当熟嚼食,使米脂入肠。”《混俗颐生录》讲得更清楚:“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损气,粗即损脾,脾损即为食劳。男子五劳,此为一劳之数也。”这些箴言都是讲吃饭当细嚼慢咽,吃得太快则损气,嚼得不碎又损脾。陶弘景说:
“食戒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莫教一饱顿充肠,损气伤心非尔福。”
这 首诗后三句前面已经提到了,用俗话讲就是“少吃多餐”。而第一句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谈及的嚼细慢咽。按道教的传统,食物一次在口中要经一定次数(如三十六 下)的咀嚼,使之变成流质,这样一则可以减轻胃的负担,分泌的唾液也能帮助先行分解食物,二则也能防止噎、呛、嗝逆等不良反应。
此外,饮水也应当做到小口喝、慢咽,《三元延寿参赞书》引道书称:“饮水勿急咽,久成气病。”
在 快节奏的工作中,细嚼慢咽说到容易做到难。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心态不能保持《黄帝内经》所言的“恬淡”,其实,如果我们按照前面几条循序渐进,常常 习练一些简单的静功,让我们的心更加沉稳、更加淡定,不但吃饭的时候不会着急,遇到复杂困难的情形,我们也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来面对。
11、温度适中、先热后冷
道 教认为,我们日常饮食,以温暖食为佳。《养生延寿论》称:“寒食伤肠,热食伤胃。”调查发现,我国华北食道癌高发地区的居民大都有喝热粥和饮滚烫开水的习 惯,而日本奈良地区的居民大都喜欢吃热大米粥,那里也是全日本食道癌的高发地区。食物过热,也会损坏到肠胃。而烧烤类食物,要放凉再吃,也不能多吃。如果 总是借其热气多吃烤肉一类的食物,道医认为会使血脉不行、损坏牙齿,并致风疳之疾。而偏爱冷食,又易损害肠胃,形成胃寒,激起燥火,而导致热毒淤积于面 部,形成痤疮;女性爱吃冰冷的饮食和性寒凉的食物,如梨、西瓜等,则可能导致寒凝胞宫,从而引起痛经等妇科病症。
另 外,道教讲究吃饭时先热后冷。《养性延命录》就说:“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 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那么饮食为什么需要遵照先热后冷的顺序呢?除了有先暖胃肠之效外,《混俗颐生录》还以传统医理解释说:“夫人当以饮食先吃暖物, 后吃冷物为妙。何者?以肾藏属水,水性常冷,故以暖物先暖之。不问四时,常此消息弥佳。就中夏月偏宜暖之,为伏阴在内耳。”肾属水,八卦中以坎卦代表,性 寒,即使是盛夏之时,也宜以暖物温养而不要贪恋冰冷食品。我们常常对后背腰部进行按摩,道理也同于此。最后再喝点凉开水(注意是凉水,不是冰水),这是非 常妙的养生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顺序应当循序渐进。而所谓的热和冷,也以适度为宜,以免伤害牙齿、食道等。
上面提到的喝凉开水,据科学研究表明,开水以冷却到25~30℃时饮用为佳。日本医学家在一次老年病防治调查中发现,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持续5年后,其中82%的老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牙齿坚固,每天还能步行10

公 里,并且他们中间没有人得过大病。为何早上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能够健体强身呢?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经过一夜睡眠后,胃肠道基本排空,血液的黏稠度也增加, 这个时候喝一杯凉开水,能洗刷胃肠,降低血脂粘稠度,对维持血液正常循环有益。空腹饮用凉开水,也有助于消除便秘,缓解痔疮、肛裂等症状。此外,水在沸腾 后放置冷却的过程,氯气会减少约50%。经常喝凉开水的人,体内的脱氢酶活性也较高,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积累减少,不易感觉到疲劳。
12、做做食后保健功夫
寿 过百龄的孙思邈曾提到:“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甚至传说他老人家活到了一百四十余岁,相信这除了他超群的医术和医德外,这些日常的养生功夫也无疑是 其长寿的重要法宝。这句话里包含两个食后保健方法:一是散步,也就是俗话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另一个是用手按摩腹数,次数从几十次到几百次, 以手在胸腹部画圆,也可把身体分作上下两半分别按摩。道教不提倡夜间饮食,如果夜食,那就尤其要做做这两个功夫。
《养 生延寿论》有一句话:“凡食讫,以手摩面,令津液通流。”这是讲吃完饭后,用手按摩面部,可以促进体内津液流通。此外,《混俗颐生录》则提到:“食了,先 以手摩肚数十下,兼仰面呵气二十下,甚消毒食。”即吃完饭后,先用手摩肚数十次,再抬头呵气二十下,有消食的功效。又说:“食了,必须冲融少时,行三、五 十步,使食消化,心腑空悬乃可寝卧。”“食饱不欲速步、走马、登高、涉险,必伤内室。”意思是讲,吃饭后,应通过散步、摩肚、呵气等手段消化食物,不要立 即睡觉或者做激烈的运动。
进 食后往往出汗,这时也要注意防风,《混俗颐生录》称:“食热物汗出即拭却,勿扇风殊佳”。当有汗时,不要立即扇风,先擦拭干净,然后可将双手从脸的下部向 上摩到发际,再将十指分开作梳状梳过头部。道教也不赞成此时立即洗脸洗发。道书认为,如果热汗后立即洗面,则会“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不利于皮肤的保 养。
1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祖 国传统医学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所属,前面也已经有所涉及。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不能片面关注食物的营养,也要根据自身具体的身体状况,在 时间、季节和地域等不同情况下进食不同的食物。传统医学讲究药食同源,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具体情形,食用恰当的食物,则往往有去疾延年的养生功效。
道教传承了几千年的服食方术,其中就积累了大量对食物性质的认识和养生功效。值得注意的是,道书中对服食养生的记录,往往省略了上述具体情形,所以不能简单模仿。唐代内丹大家施肩吾在《养生辨疑诀》明确指出:“服饵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时逆顺之宜,久而服之,反伤和气。远不出中年之内,疾害俱生。”这就告诫人们,不清楚自己所吃食物的具体性质,就不要盲目跟风。这一点对药物来说,也是一样。
就一年四季而言,《黄帝内经》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又分别对应五脏六腑。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认为,春季“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夏季注意不要贪爱冷食,邱处机称“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即提倡此时多吃豆类食品。陶弘景有诗云:
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剂不可无,食物稍冷休哺啜。
该诗指出夏季难调理身体,伏阴在内,宜食补肾剂,食物稍停冷后就不宜多吃了。道书还提到,夏季“不问老少,皆食暖物,则不患霍乱。腹暖,百病不作。”也都是倡导吃暖食。而“秋气燥,宜食芝麻以润其燥”,秋季气候凉燥,在饮食上就应注意养阴润燥;而冬 季气候寒冷,可以适当进补,但注意不要多吃太热的食物。《混俗颐生录》就提到:“饆饠(音毕罗,一种夹馅面饼)、馄饨,平常之时亦不宜热吃。冬月若食热 物,至春夏交,必为瘵疠矣。”食物温度应适宜,该书作者还认为,对于冬季饮食,四十岁以上稍宜温,四十岁以下稍宜寒,因人而异。
又如,酸、 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春、夏、长夏(即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另一说为四季末十八日)、秋、冬四季,如果“恐气虚羸”,则可以适当进食时味以“养其 气”。但有时又需要“减其时味,以杀盛气”,《修真秘录》谈到:“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 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四气摄生图》的看法是在每季末(第七十二日时)采取这样的办法。如酸多伤脾,春季末减酸增甘味以养脾 气;苦多伤肺,夏末“省苦味,增辛味,以助肺气”;秋末,“省食辛味,增酸味,以助肝脏”;冬末则“省咸味,增苦味,以助心脏”。
这 里再就婴儿饮食的特殊情况稍加说明,道书提到:“小儿多因缺乳吃物太早,又母喜嚼食喂之,致生病。病羸瘦,腹大,发竖,萎困。”这是讲婴儿应当保证母乳, 否则致病而瘦弱。《养子直诀》中又谈到了小儿饮食的三原则:“吃热莫吃冷,吃软莫吃硬,吃少莫吃多。”现在儿童的许多疾病都与违反这些养生原则(尤其是 “吃少莫吃多”)有关。
除 了上述原则外,道教还认为饮食应当均衡,《彭祖摄生养性论》就提出“五味不得偏耽”,偏好某些食物,尤其是有偏性的食物,容易造成各种损伤,也不利于营养 均衡。道教养生家还主张少厚味荤腥,多清淡素食,如寿八十余岁的王承绪在《次韵劝道歌》中称:“素淡之食加倍,五腥之味减些。”
只是道教饮食养生的冰山一角,但应当注意的是,饮食养生并不是万应灵丹。除了饮食有节,还要应当起居有常、保养精气神,乃至于修习动静功法。
 
责任编辑:本站综合
1.凡未标注为本站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若您发现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首页 苍南道协 道教新闻 每日经文 道教文化 道教百科 苍南道士 苍南宫观 全国宫观 玉苍问道 人间道教 苍南道教图片 道教影音 在线留言
地址:温州苍南灵溪镇02小区9幢1单元302室 电话:0577-64776386 Email:cndj0577@163.com
版权所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浙ICP备1303406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352号